敗毒化瘀湯治急性闌尾炎

病案舉例

林某,女,20歲,學生,2001年9月17日就診。患者主訴轉移性右下腹痛二天。患者兩天前晚飯後即參加文藝會演,5小時後即感上腹部撐痛不適,伴有噁心、頭痛,因表演後出汗受涼,家人按胃腸型感冒給予口服藿香正氣口服液、吡哌酸等藥物,至次晨漸覺滿腹疼痛,陣發性加劇,腹部觸壓、咳嗽及身體震動時疼痛加重,嘔吐一次,為胃內容物,遂來院就診。查見患者急性病容,痛苦表情,面色萎黃,拘體收腹。查體右下腹闌尾麥氏點局限性壓痛、反跳痛明顯,無腹肌緊張。時測體溫38.6℃,舌質偏紅,苔厚微黃,脈細數。化驗血常規:白細胞 13.2×109 /L , 嗜中性粒細胞0.81,淋巴細胞0.19。西醫診斷:急性闌尾炎。予常規西藥治療。

中醫辨證:濕熱邪毒蘊結大腸,氣血壅滯之腸癰。治宜清熱解毒,破瘀消腫。

予自擬經驗方敗毒化瘀湯處方:敗醬草30克,蒲公英30克,炮山甲10克,牡丹皮15克,炒桃仁30克,炒冬瓜仁30克,大黃15克(後下),玄明粉20克(沖服),柴胡20克,甘草10克。取藥2劑。

水煎二次,取汁混合,納入玄明粉,囑其每間隔4小時服藥1次,至次日中午服完2劑,藥渣二煎後加醋50毫升,趁熱布包外敷右下腹部。

二診:述服藥1劑後大便瀉下2次,質稀如腐肉狀,奇臭,腹痛明顯減輕,體溫降至37.1 ℃,舌脈同前。又予上方3 劑,每日1劑,分2次服,藥渣外敷。

三診:腹痛基本消失,唯右下腹仍有壓痛及反跳痛,頭痛除,體溫恢復正常,納食如故,化驗血常規:白細胞10.1×109/L,嗜中性粒細胞0.62,淋巴細胞0.36,嗜酸性粒細胞0.02。停西藥治療,中藥予上方去大黃、玄明粉、柴胡,再服4劑以鞏固療效。服藥後局部壓痛及反跳痛消除,無明顯不適感,複查血常規均在正常範圍內。停藥觀察,病癒。囑其飲食調理,注意避免過饑過飽及食後劇烈運動,隨訪 1 年未復發。

方藥分析

急性闌尾炎是由於闌尾部梗阻或細菌感染引起的急性感染,若不及時治療,往往造成穿孔而形成急腹症。西醫多採用抗感染和手術治療,有些患者因懼怕手術而選擇保守治療,故在臨床中急性闌尾炎的藥物治療占相當大的比例。

本病屬中醫的腸癰範疇,主要病機表現在氣滯、血瘀、濕熱三方面,發病多由於邪毒內侵、濕熱蘊結、氣滯血瘀、腐肉蒸膿而成。如《外科正宗》謂:「腸癰者……飽食勞傷……或生冷並進,以致氣血乖違,濕動痰生,多致腸胃痞塞,運化不通,氣血凝滯而成。」又云:「暴急奔走,以致腸胃傳導不能舒利,敗血濁氣壅塞而成。」因本病有發病急、病變快的特點,稍有疏忽則可膿漬腸破,毒氣浸淫,或邪毒內陷,危及生命。正如《諸病源候論》所云:「腸癰者,由寒溫不適,喜怒無度,使邪氣與營血相干,在於腸內,遇熱加之,氣血蘊積,結聚成癰,熱積不散,化而為膿……惟宜急治之。」故應治早,重兵收功。

本病病位在腸,病因為濕熱鬱積、氣血凝聚腸內而成。又六腑的生理功能為瀉而不藏,通則不痛。根據《內經》「其下者,引而竭之」 「其實者,散而瀉之」之旨,急宜瀉熱破瘀,促其消散為當務之急。敗毒化瘀湯為劉啟廷教授自擬經驗方,由苦寒瀉下、利濕清熱、活血逐瘀三法組成,尤善治療腸癰初起者。

方中以大劑敗醬草、蒲公英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牡丹皮、炒桃仁清熱涼血,活血行瘀;冬瓜仁清腸中濕熱,排膿散結消癰,為治腸癰之要藥;炮山甲搜瘀刮毒,清理竅絡;大黃、玄明粉通腑瀉熱,以逐腸間瘀結,解毒行血而驅邪。諸藥合用,能使濕熱瘀結之毒迅速蕩滌消除, 熱結通而癰自散, 血行暢則腫痛消。 一般服用 2 劑即腑通毒祛, 再服 2 劑清除餘毒而愈。另以藥渣拌醋外敷,起到內外同治的作用。因腑通與病癒關係密切,故應特別注意早期用藥,要急快連續,保持大便日行2~3次,使氣血通暢,瘀熱自消。本病復發率較高,故治療一定要徹底,以防止再次復發使病情加重。

敗毒化瘀湯配合西藥常規治療闌尾炎百餘例,經臨床驗證有效率達80%以上。採用中藥治療效果較好的優勢在於:六腑以通為用,通腑瀉熱是治療腸癰的大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法的及早應用可以明顯縮短療程,減輕患者的痛苦。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