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辨方證 活用經方

《傷寒論》的六經辨證法則和經方,因其法度謹嚴、方藥精當、療效肯定而被歷代醫家公認為中醫學的精華和典範。辨方證就是辨六經之證,從而準確選用某方的指征和證據。活用經方的首要條件就是會辨方證,臨床療效的關鍵在於方證是否對應。經方大師胡希恕教授有句名言,「方證是六經八綱辨證的繼續,亦即辨證的尖端」,並特別強調,「中醫治病有無療效,其主要關鍵就在於方證辨得是否準確。」這充分說明了用《傷寒論》經方治病辨方證的重要性。

劉渡舟教授曾指出:「《傷寒論》既有辨證論治的學問,也有辨證知機的奧妙。」所謂「辨證知機」,實際上就是識病機,辨方證。劉老在談到辨方證時,深有體會地說:「《傷寒論》總結了六經辨證的規律,又釐定了主證、兼證、變證和夾雜證四個層次。在臨床辨證時,應先抓主證。主證是指決定全局而占主導地位的證候。所以主證是綱,綱舉而目張,對附屬於主證的兼證、變證、夾雜證等也就自然迎刃而解。」劉老的這番話,道出了辨方證的精義。

方證相應:辨病證與某方相符合,即為某方的應用指征,就可以服用某方

實際上,辨方證和方證相應的觀點,始於仲景,《傷寒論》在第317條少陰病通脈四逆湯證條文中說的「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已經點出了「方證相應」的主旨,那就是所辨病證與某方相符合,即為某方的應用指征,就可以服用某方。後世不少醫家在學習應用《傷寒論》時,對於經方辨治的方證相應多有體悟,如清代醫家陳修園特別重視病證與方藥相應,如其在《長沙方歌括》中指出:「長沙當日必非泛泛而求,大抵入手工夫,即以伊聖之方為據,有此病必用此方,用此方必用此藥,其義精,其法嚴,毫釐千里之判,無一不瞭然於心,而後從心變化而不窮。論中桂枝證、麻黃證、柴胡證、承氣證等,以方名證,明明提出大眼目,讀者弗悟也。然而可以謂之方者,非聖人不能作,非明者不能達。」說明其對經方方證相應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在辨方證上,胡希恕的研究最為透徹。他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逐漸體會到不論是臟腑、經絡、八綱辨證,還是六經辨證,最終都要落實在方證上,開創性地提出了辨證論治的具體實施方法:辨六經-析八綱-再辨方證。也就是說,《傷寒論》雖然有辨六經八綱的方法,但具體辨別出不同的方證,才是其中最根本的辨證方法,才能真正掌握經方活用的精髓。所以說,辨方證而論治是一種由博返約、大道至簡的辨治方法。

吉林經方醫家劉志傑長期研讀《傷寒論》,深喑辨方證的內涵和奧妙,創六綱(經)與五證病機相結合而辨治的全新方證、藥症辨治法。其在《傷寒論師承課堂實錄》中深有體會地說:「《傷寒》學術又叫經方學術,它不是亂治亂辨亂開方。10位經方醫生看一個病,只要辨證準確,開的方子都會是一個,絕不會出現大的分歧,最終辨的是『方證』,把中醫的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體現得淋漓盡致……經方辨證理論,是個十分嚴謹的,有科學性、規範性,可重複的中醫學術。」

應用經方要點:以病機統病,不拘病名,見病知源,方證對應

不少中醫不明白《傷寒論》的至理,不懂得六經辨證的真機,不會辨方證,不會應用或活用經方,總認為《傷寒論》只治外感,不治雜病,其經方,方藥過簡,用之效否,心中沒底。孰不知《傷寒論》是「以六經鈐百病」,不僅可辨治外感,更重要的是可以超出傷寒的範圍,以病機而統百病,一切雜病皆可辨治。六經辨證的精髓在於辨方證,而不在於具體的病名,六經的病名概念,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疾病名稱,而是對具有不同屬性症狀的分類法,應用經方的要點實際上就是以病機統病,不拘病名,見病知源,方證對應。

中醫並非慢郎中,辨准方證,療效很快。如辨治一例消渴患者:王某某,女,70歲,2010年3月23日初診。嚴重口乾渴半月餘,半月前感冒後,每天晨起即感口渴,上午重,下午輕,自訴有一種從心窩處向上乾渴的感覺,每日都須大量飲水,飲後仍不解渴,渴時心煩,莫可名狀,不時畏冷,有汗,無發熱,無口苦,納可,眠可,二便調,舌淡嫩,舌體胖大、苔白膩水滑,脈滑細。辨證為太陽表邪未解,水飲內停,氣不化津,治宜通陽化氣利水兼以解表。予以五苓散原方:澤瀉30g,豬苓、茯苓、生白朮各20g,桂枝15g,日1劑,水煎分3次服。3劑而愈。

又辨治一例痞滿患者:李某某,女,75歲,納差伴上腹部滿悶不舒3月餘,2010年3月9日初診。3個月來,沒有食慾,食量極小,整日感覺上腹部脹滿不適,嗝氣不斷,乏力,心煩異常,焦慮不安,去醫院診為膽囊炎、胃炎,服不少藥無效,無口苦,口中無味,口乾不欲飲,眠差,大便稍稀,日1次,小便調,舌暗、苔白微黃滑膩,脈細數。辨證為太陰、厥陰合病,中焦不運,升降失司,寒熱錯雜,治宜溫運中焦,和中消痞。予以半夏瀉心湯合理中湯化裁:法半夏、乾薑、黨參各30g,黃芩、炙甘草、制蒼朮、生白朮、厚樸、白蔻仁各15g,黃連12g,紅棗10枚(掰開),日1劑,水煎分3次服。3劑見效,又加減服藥12劑,諸症悉除。從上述二個病例不難看出,應用經方中方證相應可見奇效。

筆者體會,要想達到辨證準確的目的,就要學好《傷寒論》的六經辨證之法,辨方證,抓主證,活用經方,方證對應。遣方用藥要精當,重在解決主要矛盾,切不可與大撒網一般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則一面也顧不到。不少中醫喜歡開大方,動輒十七八味、二三十味,此乃「廣絡原野,希冀一二」之拙法。俗話說:「藥過十三,醫生不沾」,確是一針見血。開大方、雜方,或按照西醫的思路開中藥,見一個症狀就加一味藥,處方成了藥物的堆砌,如此開方,脫離了仲景經方學術獨特而嚴謹的理論和思辨體系。方無章法,藥無定見,緣於不明經典,不懂經方,不會辨方證,這樣的療效就只能靠碰運氣,療效是會大打折扣的。中醫的生命,在於有療效,要有療效,在於會用經方辨證。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