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是自然界萬物發展變化最基本的運動形式,二者既相反,又相輔相成,無升則無降,無降則無升。人體正常生理狀態的維持無不依賴氣機升降有序,並保持臟腑陰陽氣血相對的動態平衡,從而保持健康狀態,倘若人體氣機升降逆亂則雜病叢生矣。辨證論治離不開調理升降,故重視升降相因有重要的意義。
升降是萬物發展變化的基本形式
陽主升發,陰主沉降。「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燥,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素問·陰陽應像大論》)。因於木氣的展放,火氣的炎上,金氣的肅殺,水氣的沉降,土氣的中運,才有了五行的變化,四季的更迭。《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出入者,往來無窮之義,故非出入則天下之動物無以生長壯老已。升降者,上下無方之義。故非升降,則天下之植物無以生長化收藏。升降相因則生生不息,升降分離則生化息矣。這種相互承製的關係,反映了自然界變化雖無窮無盡,但其內在的升降出入運動規律是統一的。
《內經》把自然界包括人體都從不斷「動」的角度出發,概括為「氣機升降」學說。這種理解從生理、病理乃至治療上都有具體意義和指導作用,並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極大影響。
生理上,「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素問·陰陽應像大論》)。
病理上,「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素問·太陰陽明論》)。「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素問·陰陽應像大論》)。升降出入是人體氣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人體臟腑經絡的功能活動、氣血津液的化生都無不依賴於氣機的升降活動。肺的宣發肅降,脾胃的升清降濁,心腎的陰陽相交都是氣機升降運動的體現。因此升降失常可導致種種病變,甚至危及生命。
治病離不開調理升降
對於升降失常的病變,當調理升降,使之恢復正常。如治肺病應注意宣降,則肺氣出入通暢,呼吸調勻。反之則咳喘、胸悶、腹脹,治脾胃病更應注意調理升降,因脾胃為後天之本,居中焦,通連上下,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升降正常,水谷精微得以上輸,糟粕得以下降,反之則水谷之納運發生障礙,繼而引發多種病變。故《吳醫匯講》說:「治脾胃之法莫精於升降……俾升降失宜,則脾胃傷,脾胃傷則出納之機失其常度,而後天之生氣已息,鮮不夭扎生民者已。」
「怒則氣上,恐則氣下」,治肝病亦應注意其升降,肝性升發,若生發之機被遏則呈肝郁,治當疏肝解郁,遂其升發之性。若肝氣亢奮陽氣升騰,則呈肝陽上亢,治當平肝潛陽。治腎病應注意保持腎氣的功能升降出入,完成「水精四布,五經並行」的過程。若陽氣不足,氣化失常,升降失司,則水液停聚,治當溫陽化氣,以調理其水液的升降出入。
調理升降為歷代醫家所重
中醫治病,病情紛繁複雜,相應的治法、處方、用藥也千變萬化。前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總與調理升降密切相關。歷代醫家在臨證時都很重視調理升降。
李時珍謂:「酸鹹無升,甘辛無降,寒無浮,熱無沉,此性然也。而升者引之鹹寒,則治而直達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則浮而上至巔頂。」細解升降學說,進而探討病機及其治療,是很生動的說明。
《傷寒論》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以治中焦升降失常所致之痞證,採用寒熱並用之法調理脾胃,苦辛並進以復其升降,以苦寒降洩的黃芩、黃連和辛溫燥熱的乾薑、半夏相配,適應胃喜清涼、脾喜溫的生理特點,頗利於脾胃升降的復常和痞證之消除,開調理脾胃升降法之先河。
《傷寒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以柴胡、桂枝之升,龍骨、牡蠣、大黃、黃芩之降以治傷寒誤下後熱邪犯腦,水氣不洩,上熱下寒證。後人用於肝郁氣滯,濕郁不化,三焦失其運化之職,上熱下寒所致之內傷雜病,多有效驗。可見,調理氣機升降對很多疾病都有很好的作用。
《局方》之藿香正氣散,以藿香、紫蘇、白芷升清芳化,配茯苓、通草、薏苡仁、半夏、厚樸以降利,舉脾之清陽,洩胃之濁陰,使中焦升降復常,以治外寒內濕之寒熱、脘痞、吐瀉之證。
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之鎮肝熄風湯,主治肝陽上僭、肝風內動、上盛下虛所致之中風眩暈,以介類潛陽和金石重墜藥物以潛鎮之,合龜板、白芍滋陰養血,元參滋腎水,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使陰升陽降,而收升降復常、陰平陽秘之效。
李東垣清暑益氣湯出自《脾胃論》,本為夏季濕困脾胃、暑傷元氣所設,以補氣血、清濕熱立法,其中升麻、葛根配澤瀉、黃柏,寓升清降濁之義,不唯暑濕,凡屬氣血氣陰虧虛,兼挾濕熱致清濁升降失調之證皆可用之。山西名醫朱進忠謂其乃「最給醫生長臉的方子」。筆者以之用於眩暈、便秘、洩瀉、脫髮、牙疼、感冒遷延等也多有佳效。
吳鞠通《溫病條辨》之大定風珠,主治溫邪久羈,灼傷真陰之肝風內動,以阿膠、地黃、白芍、雞子黃等大隊滋陰藥配以龜板、鱉甲、牡蠣潛陽熄風藥,也為升陰降陽機理。
楊栗山升降散出自《寒溫條辨》用治「表裡三焦大熱,其證不可名狀者」。方中殭蠶、蟬蛻升陽中之清陽,薑黃、大黃降陰中之濁陰,一升一降,內外通和,而雜氣之流毒頓消。其適應證極為廣泛,凡氣機升降失調,內有鬱熱之證用之多效。
《霍亂論》之蠶矢湯治濕熱內蘊、升降失常之霍亂吐瀉,以大豆黃卷升清,半夏、通草降濁利濕,以復中焦升降之權。
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以杏仁宣肺解郁之升,使濕阻得運,啟宣降利水健脾之先河。交泰丸中肉桂之溫升,黃連之寒降,引導心火下降,腎水上承,陰陽相交而入寐矣。《景岳全書》濟川煎中升麻輕宣升陽,與澤瀉、枳殼相合,升清降濁,溫潤通便。現代醫家以補中益氣湯之升浮,配以枳實之沉降,治療子宮脫垂、脫肛等,無不應用了升降相因之理。
筆者曾治一七旬老婦患尿閉,小便點滴難出,小腹憋脹欲死,苦不堪言,必導尿方得暫緩,視其胸悶咳喘、痰黃稠黏不利,面赤,舌紅赤,脈滑數。診以痰熱壅肺,肺失肅降,乃以清肺飲加減瀉肺利水,僅2劑而病盡除。一男子痔瘡術後小便點滴不出,急尋導尿管未果。情急也,乃與蘇葉15克開水沖泡,頻飲,以試之,豈知未及兩小時,即尿暢病除,此皆應用升降相因之理,所謂提壺揭蓋之法也。
總之,調理升降在治法中佔有重要位置,早已廣泛應用於臨床,有人主張「升降當屬八綱」,也許不無道理。然「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八綱辨證已成「方圓」、「規矩」,為古今醫家所公認,所踐行。筆者以為升降是否歸屬「八綱」並不重要,而臨床辨證論治注重調節氣機升降、使之復常,臟腑功能恢復如常,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