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氣凌心證與心陽虛證鑒別

  定義

水氣凌心證:凡因脾肺氣虛,飲停不化,阻遏心陽,或脾腎陽虛,水停下焦,而致水氣上逆凌心所引起的心悸,咳喘,神疲乏力,全身或局部水腫等症狀,稱為水氣凌心證。

心陽虛證:心臟陽氣不足,鼓動血脈、溫養心神的功能減退所引起的心悸怔忡,胸悶氣短,畏寒肢冷,心痛等症狀,稱為心陽虛證。

病因

水氣凌心證,常見有飲阻於心和水濕上泛兩類證候。

飲阻於心型:若咳喘日久,損傷肺金,宣發肅降失職,致飲停上焦;或勞倦傷脾,水濕不化,或體胖痰多,或飲食肥甘,滋生痰涎,使痰飲停留中焦,上干於心,則痰飲內阻於心。正如《不居集》云:「蓋痰之生也,多由於脾,而虛損之人,未有脾氣不虛者也。脾氣虛則不能致精微於肺,以化其津液也……痰之來也,多由於肺,而虛損之人,肺氣未有不虛者也。肺氣虛則不能水精四布,而濁痰凝聚也。」

水濕上泛型:若先天稟賦不足,元陽素虛;或過用寒涼攻伐,斫傷脾腎之陽;或感受寒濕之邪,日久不愈,濕勝則陽微,使脾腎陽氣受損,其溫運水谷、氣化水液功能失職,水濕停聚,上凌於心。《醫宗必讀》認為,虛證水腫,主要責之於腎火虛衰:「……虛人水腫者,土虛不能制水也。水雖制於脾,實則統於腎。腎本水髒而元陽寓焉,命門火衰,既不能自制陰寒,又不能溫養脾土,則陰不從陽而精化為水,故水腫之證多屬火衰也。」

心陽虛證:若久病體虛,高年髒氣虛衰,或汗、吐、下損傷陽氣,可致陽氣不足,心陽亦虛;或心氣虛證,進一步發展,亦可導致心陽不足,即所謂「氣虛及陽」。

  病機

水氣凌心證的飲阻於心型:肺和脾在水液的代謝和輸布方面,協調配合,肺的宣發肅降、通調水道,使水液不斷的下輸膀胱,有助於脾運化和輸布水液的功能,從而防止水液氾濫或瀦留局部;而脾的輸布水津,散精於肺,也是有助肺通調水道的功能,若脾肺氣虛,則水液代謝障礙,水濕內停,聚濕成痰成飲,因此,《醫宗摘要》認為:「痰症有因脾氣不足者,有因脾氣鬱滯者,有因脾肺之氣虧損者……」若水飲痰濁停聚胸中,阻遏心陽,使心陽不振,心神不寧,神氣失守,正如成無己所云:「其停飲者,由水停心下。心主火而惡水,水既內停,心不自安,則為悸也。」

水氣凌心證的水濕上泛型:脾主運化水液,與腎的蒸騰氣化功能在水液的代謝過程中相互為用,共同完成水液的代謝和排泄。脾陽根於腎陽,腎中之精氣,有賴於脾胃運化水谷,化生氣血,才能獲得充養,腎氣腎精方能旺盛不衰。若脾腎陽虛,運化失職,水寒不化,水氣內停,則上迫心陽,水飲凌心。正如《諸病源候論》所說:「水病者,由腎脾俱虛故也。腎虛不能蒸通水氣,脾虛又不能制水,故水氣盈溢,滲液皮膚,流遍四肢,所以通身腫也。」《聖濟總錄》亦云:「若水停心下,水氣乘心,亦令悸也。」

水氣凌心證雖有飲阻於心和水濕上泛兩個證型,但最終累及於心,常可導致心之陰陽俱敗,甚者肝、腎、肺、脾功能衰竭,而出現瘀血、黃疸、出血、真陽亡脫的病理轉歸。

心陽虛證:心陽不足,心失溫養,心神不安;心主血脈,有推動血液運行的功能,心之陽氣不足,鼓動血行的功能減退,故以血運障礙的心功能低下和虛寒證為特徵。若心陽虛,不能下溫腎水,腎陽亦虛,不能氣化行水,使水寒不化,凝滯下焦,凌心射肺,即形成心腎不交,心腎陽虛,水氣內停,寒水凌心的病理轉歸。臨床表現可見:心悸,咳喘,尿少,筋惕肉 ;形寒肢冷,矇矓欲睡,口唇青紫等症,其病機為陰寒內盛,水氣內停,血運障礙。

鑒別要點

水氣凌心證,主要以心悸怔忡,咳喘,浮腫,神疲納差,苔白滑,脈弦滑為臨床特徵。

水氣凌心證之飲阻於心型:心悸咳喘,咳痰量多色白,胸滿,不得平臥,頭面浮腫,噁心納差,眩暈,神疲乏力,舌苔白滑,脈弦滑。

水氣凌心證之水濕上泛型:心悸氣喘,全身水腫,下肢尤甚,脘腹膨滿,小便短少,面色白,渴不欲飲,神倦肢乏,手足厥冷,納食減少,噁心嘔吐,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或弦滑。

心陽虛證:心悸怔忡,胸悶不舒,動則尤甚,氣短自汗,面色淡白或白光白,形寒肢冷,或心痛,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以心氣虛證(心功能減退)伴寒象為臨床特徵。

鑒別分析

水氣凌心證和心陽虛證,均有心悸,胸悶,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的共同症狀。

水氣凌心證的飲阻於心型:脾肺氣虛,脾失健運,水谷不化,精微不能上輸於肺,水濕內停,聚而成飲。「然脾為生痰之源,夫『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何痰之有,惟脾虛不能致精於肺,下輸水道,則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中滯鬲,淤而成痰」(《錦囊秘錄》)。痰飲內停,困遏心陽,心神不寧,故心悸怔忡;飲留胸肺,不得宣佈肅降,上迫肺氣,窒痺氣機,升降受阻,則胸滿,不得平臥;痰飲內阻,肺氣上逆則咳喘,咳痰量多色白;脾肺氣虛,水液輸布代謝障礙,水濕瀦留,則見頭面浮腫;脾虛,運化不及,胃失和降,納運失職,故噁心納差;清陽不升,則眩暈;脾虛,精微不布週身,則神疲乏力;舌苔白滑,脈弦滑,為痰飲內停之象。

水氣凌心證之水濕上泛型:脾腎陽虛,脾不制水,腎之氣化功能失職,水氣內停,故見全身水腫,下肢尤甚,脘腹膨滿;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短少;水氣上泛,凌心射肺,則心悸怔忡氣喘,正如《雜病源流犀燭》所云: 「水氣喘促,乃水氣逆行乘肺,肺得水而浮,喘不能臥,氣不宜通。」脾主四肢,腎寓真陽,陽氣虛衰,不能溫養頭面、四肢百骸,則見面色白,神倦肢乏,手足厥冷;水氣內停,氣不化津,津不上承,故口渴,內有水濕,故渴而不欲飲;脾陽虛弱,中焦運化受納功能失職,胃失和降,故噁心嘔吐,飲食減少;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為陽虛水停之象。

飲邪阻心型和水濕上泛型,雖然均有水腫,但因病位不同,水腫的部位亦有上下之分。前者以上焦胸滿,頭面浮腫為主,後者是脘腹膨滿,下肢腫甚,或者說二者均有水腫,但前者僅是局部(頭面)水腫,後者是全身水腫(尤以下肢為甚),腫勢重。二者雖病變最終累及於心,但前者病變部位是以肺脾為主(故水腫多位於上);後者病位在脾腎(故水腫多位於下)。二者均有水寒痰飲上迫,凌心射肺,心陽不振,肺氣上逆的共同病變,但前者有咳喘痰多色白的痰飲內盛證;後者有小便短少,四肢逆冷,週身水腫的陽虛水氣內停證。

心陽虛證:心陽不足,心神失養,故心悸怔忡;胸中宗氣運轉無力,則胸悶不舒;汗為心之液,陽虛不能固表,則自汗;陽氣不足,氣血運行不利,不能上榮於面,故面色淡白或白光白;陽虛不能溫養肢體週身,故形寒肢冷;陽虛則陰寒內盛,寒凝氣滯,心脈痺阻,不通則痛,故見心痛;苔白滑,脈沉遲,為陽虛、寒濕內盛之象。

水氣凌心證和心陽虛證,就其臨床症狀而言,二者均有心悸,但心陽虛證較之水氣凌心證程度輕,僅是心失溫養,即「有陽氣內虛,心下空豁,狀若驚悸」(《證治準繩》);而水氣凌心證之心悸由水乘火位,神不守舍所致,故「心悸怔忡,振振不寧」。二者均有胸悶,但心陽虛證之胸悶較之水氣凌心證輕,僅為胸中宗氣不足,運轉無力;而水氣凌心證,由於水濕痰飲有形邪氣,壅遏上焦,凌心射肺,則表現胸脹滿、氣喘不能平臥。二者均有身寒肢冷症,但水氣凌心證較心陽虛證重,前者因脾腎陽虛,脾主四肢肌肉,腎臟內寓一身元陽,陽虛陰盛,陽氣不達四末,故見四肢厥冷;後者是心陽不足,肢體失於溫養,而見形寒肢冷。

水氣凌心證的臨床症狀,可大致分為三類證候:一類是水飲痰濁,凌心射肺,困遏心陽,心陽不振的症狀,即心悸怔忡,咳喘胸滿;一類是痰飲水氣內停的症狀,即水腫,痰多色白;一類是脾虛不運的症狀,即噁心納差,神疲乏力。

心陽虛證的臨床表現,可劃分為兩組症狀:一組是心功能減退的心氣虛症狀,即心悸怔忡,胸悶不舒,動則尤甚,氣短自汗,面色淡白;一組是陽虛寒盛的表現,即形寒肢冷,或心痛。一般無咳喘痰多、水腫、納差等諸多臟器功能失調的表現,而水氣凌心證,往往是肺脾腎多個臟器陽虛水停的病變進一步發展,累及於心,較之心陽虛證,病勢重,病程長,預後差。

水氣凌心證和心陽虛證,就其病機病勢而言,水氣凌心證的病機是:水寒痰飲,上迫於心,心陽困遏,陽氣不振;肺、脾、腎功能失調,水液的宣發肅降失職,運化輸布失常,氣化蒸騰失司,水氣內停,痰飲內伏,陽虛寒盛,水濕氾濫,以陽虛為本,水氣痰飲上壅凌心為標。病位在心,與肺腎脾有關。若水飲凌心日久,心之陰陽俱損,肝腎肺功能衰敗,則易形成黃疸、出血、真陽亡脫的危象。心陽虛證的病機為:心陽不足,心神失養,血運遲緩,心功低下,陽虛生寒,陰寒內盛,寒凝氣滯。純為虛證,病位在心,若心陽不足,累及腎陽,心腎不交,則易形成心腎皆陽虛,水氣內停,寒水凌心射肺的病理轉歸。

水氣凌心證和心陽虛證,就其病因病史而言,水氣凌心證中,多有水腫飲停的病史,飲邪阻心型,多有咳喘數年,即「久咳數歲」的病史;水濕上泛型,多有脾腎陽虛的病史。心陽虛證,可有汗多傷陽的病因,或平素有心氣虛的病史。

臨床上,心繫病證的突出特徵是心悸怔忡,不僅心陽虛證、水氣凌心證可以出現驚悸,而且心之氣陰不足,痰濁、瘀血、氣鬱、寒凝、陽熱亦可致悸,臨床可以根據病機、證候特點加以識別,如血虛型除心悸外,伴心神、面、舌、脈失血濡養的症狀,陰虛型除心悸外,有心神失養,虛火內生的表現,瘀血型有心悸、刺痛、唇舌青紫征,痰濁型有心悸、痰多、胸悶,甚則蒙蔽心竅的神志昏迷症狀。

水氣凌心證,飲邪阻心型,治療宜溫化水飲,振奮心陽,方用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