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性肌肉萎縮症是一種非神經性病因所造成的疾病,而是肌肉細胞本身隨著時間及年齡漸進性地損傷與萎縮的疾病,這群肌肉疾病大部份是基因有特定的變異所致,因此在臨床上,具有特殊的遺傳性質。譬如:母親是潛在性帶缺損基因者,而病變只發生在其男孩身上,為性聯隱性基因遺傳。
進行性肌肉萎縮症治療
一、西醫治療
目前,國內外採用西藥進行治療均無理想療效。
二,中醫治療
中醫以辯證治療為原則,認為應辨清虛損臟腑,以扶正為主兼顧祛邪,佐以疏風散寒化濕、清熱、理氣化瘀通絡。扶正以健脾益腎為要,貴在辯證精當,療程要長,緩緩圖功,以時間來換取療效。早期治療應以健脾益氣為主,中期重在補脾益腎,後期滋養肝腎,養陰益氣為要。
可用純中藥製劑並配以B族維生素,以改善循環,必要時可試用高壓氧,並注意日常生活中加強鍛煉。
肌肉萎縮不是傳染性疾病,而是一種基因缺損的疾病,它的類型有很多種(如:裘馨型、貝克型、脊髓型等其他類型),以裘馨型為最常見,也是最嚴重的一種。有缺損的基因使肌肉細胞功能逐漸喪失,隨著年齡增加肌肉受損程度愈嚴重,以致患者肢體無法活動自如,並且造成各關節攣縮變形,必須靠支架輔助或輪椅代步,甚至癱瘓在床上。最後往往因為呼吸肌或心臟肌肉受波及,導致患者呼吸困難或心臟停止跳動而結束生命。其他類型的肌肉萎縮症,由於基因病變型態不同,發病年齡、肌肉受損部位、平均壽命等亦各有不同,但是大致上也是依照這樣的病程進行。
定義
這是一大類型的疾病,主要的特徵是患者的肌肉組織會漸漸減少,而造成肌肉的逐漸萎縮。
預防方法
若是有肌肉萎縮症的家族病史的健康的人,建議採取遺傳諮詢的方式進行分析。此疾病基因的女性攜帶者通常不會有任何的病徵。目前逿馨氏肌肉萎縮症的基因篩檢於胎兒時期就可以完成,準確率為95%。
症狀
不同型的肌肉萎縮症所產生的症狀也各不同。例如逿馨氏肌肉萎縮症的病患最後常常會導致死亡。但是其他型式的肌肉萎縮症,則可能只會使患者的肌肉萎縮造成一點殘疾。
常見的徵狀包括了:
肌肉萎縮。
漸進式的肌肉萎縮。
常常跌倒。
肌肉功能發育遲緩。
行走有障礙。
無法使用某一種類的肌肉(依據不同型式的肌肉萎縮症而有所不同)。
眼瞼下垂。
流口水。
智能障礙。
只會出現在某些型式的肌肉萎縮症。
肌肉張力減低。
骨骼發育畸形。
肌肉發育畸形。
出現攣縮畸形(爪形足、爪形手或其他的畸形等)。
脊柱側彎。
肌肉的腫大。
進行性肌肉萎縮診斷分型:
一、進行性脊肌萎縮症:臨床常見病變始於頸下段和胸上側面的前角神經細胞。首發症狀為一側或雙側手指逐漸無力、僵硬、手掌肌肉萎縮,形成爪型手,繼則前臂和上臂肌肉收縮力降低,肌萎縮常可見肌束鎮顫,無感覺障礙。
二、肌萎縮側索硬化症:臨床較常見有資料統計發病率為4-6%萬約5%-10%屬常染色顯性遺傳,絕大多數在40歲以後得病隨年齡的增高發病率有新增加,此病的特點是上運動神經元和下運動神經元都受損害,壞者雙上肢既有肌萎縮和肌肉震顫,又有深反射亢進,雙下肢常見痙攣性癱瘓。如病變損及腦幹則同時有吞嚥困難,構音不清,舌肌萎縮和無力,又有下頜反射亢進以及強哭和強笑等症狀。肌萎縮側索應化症由於預後較差,臨床治療難度大,是目前神經肌肉疾病的重點課題材之一。
三、原發性側索硬化症:有的學者認為是屬於遺傳共計失調的一種類型,臨床表現雙側錐體術有損害,而呈雙下肢痙攣性癱瘓,肌張力增加,腱反射亢體,有病理反射出現,晚期有尿失禁。
四、進行性延髓麻痺:最初是舌肌運動易疲乏,後則有言語不清,吞嚥困難,吞水時有嗆出。檢查時可見舌不能伸,舌肌萎縮有肌肉震顫,有時可有咀嚼肌及面肌癱瘓和萎縮,此型比較少見。
進行性肌萎縮症臨床表現
1、單側或雙側手肌無力、並帶有明顯顫動,大小魚際肌肉萎縮。
2、上肢肌肉及肩胛肌肉萎縮,抬手困難,梳頭無力,下肢呈痙攣性癱瘓,行走緩慢,步態呈剪刀狀。
3、聲音嘶啞、舌肌萎縮、說話不清、吞嚥困難、唾液外流、進食或喝水嗆咳、呼吸困難、痰液不易咳出。
另外,多發性神經炎,脊髓灰質炎,週期性麻痺,脊髓空洞症,多發性肌炎都可以導致肌肉萎縮。
中醫將上述病症統稱為痿症。痿症就是指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日久因不能隨意運動而致肌肉萎縮的一類症狀。中醫認為痿症的成因主要由於「熱」和」虛」,先天不足,後天失養臟腑虧虛,功能失調所致。
進行性肌萎縮症 中醫辨證
1、肺熱傷津:肺主皮毛,宣發、升降、溫邪上亢、首先犯肺,肺熱葉焦、津液不足、氣血失常、四肢五體失養而成痿。
病狀主要表現為四肢痿弱無力,肌肉萎縮,肢體變形,皮膚枯燥或伴有發熱、嗆咳無痰、小便短赤、熱痛、舌紅苔黃、脈細數。
治療原則:清肺潤燥,益氣養陰。
方藥:清肺養陰湯:瓜蔞30克,前胡12克,桔梗12克,陳皮12克,半夏12克,浙貝母15克,遠志12克,黃精15克,玉竹15克,黃芩12克,黃芪20克,黨參20克,丹參30克,桃仁12克,紅花12克,甘草6克,水煎服。熱炎寧、敗毒丸口服。
2、濕熱浸淫:濕熱之邪損傷脾胃,運化不能,濕從內生,浸入筋脈,道路不利,影響氣血運行和神經營養,致筋脈肌肉弛縱不收而成痿。
病狀主要表現為四肢感覺異常,手足痿軟無力,手足下垂,不堪任用,肢體麻木,小便赤熱澀痛,舌苔黃膩、脈濡數。
治療原則:清熱利濕、燥濕化痰。
方藥:清熱通脈湯:雙花30克,連翹30克,公英30克,地丁20克,虎杖20克,絞股藍20克,獨活12克,秦艽12克,絡石籐20克,青風籐15克,雞血籐30克,茯苓15克,豬苓12克,澤蘭12克,甘松12克,絲瓜絡15克,甘草6克,水煎服。膽木丸、通脈丸口服。
3、脾胃虛弱: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水谷,統血、主肌肉、四肢,脾胃虛弱,運化無能,氣血生化之源不足,肌肉失養而成痿。
病狀表現為:肢體軟弱無力,肌肉枯萎消瘦,伴有神疲倦怠,食少便溏,面色虛浮無華,舌苔薄白,脈細。
治療原則:健脾生血,益氣生肌。
方藥:健脾生肌湯:黃芪60克,黨參30克,茯苓15克,白朮15克,蒼朮15克,熟地30克,當歸15克,川芎15克,丹參30克,鹿角膠10克,白芨12克,鱉甲12克,龜板12克,黃精15克,甘草6克,水煎服。參茯丸、骨通丸口服。
4、肝腎虧虛:肝藏血、主筋,腎藏精,主骨、肝腎虧虛、精血不足,筋骨經脈失去濡養而成痿。
病狀表現為:下肢痿軟無力,不能久立,腰脊酸軟。一側或兩側感覺障礙或痛覺消失。並伴有頭昏目眩、耳鳴、遺精、遺尿或月經不調。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療原則:益肝補腎、滋陰清肺。
方藥:益髓通脈湯:熟地30克,補骨脂15克,骨碎補12克,覆盆子15克,女貞子12克,菟絲子15克,茺蔚子15克,沙苑子15克,黃精15克,鹿角膠12克,龜板膠6克,黃芪30克,雞血籐30克,桂枝12克,赤芍15克,淫羊藿12克,甘草6克,水煎服。益髓丸、頸腰丸口服。
5、血虛血瘀:血虛則四肢失養、血瘀則瘀阻脈絡而成痿。
病狀表現為:四肢軟弱無力,手足麻木不仁,面色無華或唇紫,舌下瘀斑,四肢青筋暴露,脈澀滯無力。
治療原則:養血活血,祛瘀通絡。
方藥:活血通絡湯:桃仁12克,紅花12克,當歸15克,川芎15克,熟地15克,赤芍15克,三稜12克,莪術12克,澤蘭12克,蒲黃12克,蜈蚣3克,全蠍10克,水蛭10克,大黃3克,虎杖20克,烏蛇12克,黃芪30克,肉桂6克,甘草6克,水煎服。大黃丸、伸筋丸(含馬錢子制劑)口服。
(山東省淄博市中醫院主任醫師、教授:曹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