癮疹病名首見《素問·四時刺逆從論》:「少陰有餘,病皮痺隱疹。」後世又稱風疹塊、蓓蕾,現代醫學稱為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血管反應性過敏性皮膚病。其病特徵是皮膚出現瘙癢性風團,突然發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跡。急性者可在數小時或數日內痊癒,慢性者,可遷延數月數年,經久難瘥。
病因病機
《諸病源候論》云:「邪氣客於皮膚,復逢風寒相折,則起風瘙癢疹。」又云:「夫人陽氣外則多汗,汗出當風,風氣搏於肌肉,與熱氣並,則生蓓蕾。」可見風寒、風熱之邪搏於肌膚,最易導發為本病。亦有飲食腥味發物,蘊熱化風;或七情惱怒,沖任虧虛,氣血失調,血虛化風,風與衛氣相搏,鬱於肌腠而發病。
證候特點
起始皮膚瘙癢,隨即發出風團,呈鮮紅色或蒼白色,大小形態不一,常隨搔抓而擴大增多。風團泛發,時隱時現。可見水腫性紅斑塊,消退後不留痕跡。可伴畏冷發熱,或腹痛吐瀉,若在喉部,可引起水腫,呼吸困難,甚至窒息。因於風熱者,則脈浮數,苔薄黃;因於風寒者,其脈浮緊,舌苔白。挾濕熱內蘊者,脈滑苔膩;兼氣血不足者,脈沉細虛弱。
審因論治
風邪襲表,鬱於肌膚,營衛失和,風邪與氣血相搏,氣血循行不暢,則發風團瘙癢。其風團泛發,起沒無時,遊行不定,顯然呈風性特徵。其實證則夾寒夾熱;其虛證則氣虛血虛,或陰陽不足。而呈風象則一也。
故其診治宜疏風和營止癢。余擬養血祛風湯。處方:生地、當歸、白芍、川芎、防風、柴胡、蟬衣各10克,殭蠶15克,茯苓10克,枳殼6克,甘草10克,水煎服,日1劑。
若兼風寒者,去生地、蟬衣,加麻黃、桂枝;若兼風熱者,可加銀花、連翹;若伴氣虛者,可加黃芪、黨參;若伴陰虛有熱者,可加玄參、烏梅,去川芎、柴胡;若腹痛者,可加烏梅、川椒、川楝;若頑固性難愈者,可加全蠍、烏梢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