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火學說切要

李東垣身處戰亂年代,受張元素古今異軌,古方新病不相能學術思想的影響,突破前人框框,創立了「陰火」學說,為治療假熱症拓展了更廣的思路,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然而由於「陰火」臨床上見症錯雜,且易與陰虛火旺,陰盛格陽等假熱症相混,本文對此加以論述,以便臨證時能虛實寒熱分明。

病理基礎是脾胃氣(陽)虛

脾為元氣之本

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和源泉,它既是臟腑功能活動的反映,也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李東垣在《脾胃論》中指出:「真氣又名元氣,乃先天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之。」「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又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認為脾胃受損,則元氣虛而疾病乃生。

脾胃氣虛,陰火內生

《脾胃論·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指出:「若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恐,損耗元氣。既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系繫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闡述了元氣不足則陰火亢盛,元氣充足則陰火自然消失,二者相互制約。脾胃氣虛則元氣虛,陰火內生。

病機是谷氣下流,

擠占相火,相火上乘

脾胃居於中焦,是氣機升降的樞紐,升則上輸心肺,降則下歸肝腎,故脾胃健運才能維持李東垣所指出的「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的正常升降運動,還認為「……脾胃不足,榮氣下流而乘肝腎……」又說「脾胃元氣下流,使谷氣不得升浮……下流於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論中所言的「榮氣下流」,實則清陽下陷之意,與上文之「谷氣」皆為脾胃化生之精氣;榮氣下流,擠占相火,使相火離位上乘作祟而見「熱中」,形成「陰火」。

但《陰火》文中認為:「李氏對陰火理論闡述卻比較含糊,以致後世醫家對陰火的認識見仁見智,沒有統一定論。」這顯然是不夠客觀的。另者,《陰火》文中第一大標題「氣虛是陰火產生的原始病機」的提法,筆者認為,氣虛是一個證候,病機是致病原理,二者怎麼能混為一談呢?顯然不合邏輯,如果不是筆誤的話。

狹義、廣義「陰火」之別

「陰火」一詞,首見於《脾胃論》,如前所述是指脾胃氣虛導致清陽不升,谷氣下流,使相火離位上乘所致,此為狹義「陰火」;廣義「陰火」為泛指一切正氣內虛所引起的內傷發熱,包括李氏「陰火」、陰虛火旺、陰盛格陽等,在臨床上見證也較複雜。(列表比較見圖)

三者都有「熱」的假象,但病機不同,治法迥異,臨證需詳加審辨,才能提高療效,正如柯韻伯在《名醫方論》中指出:「……惟東垣知其為勞倦傷脾,谷氣不盛,陽氣下陷,陰中而發熱,制補中益氣湯之法。……選甘溫之品,……唯不宜於腎,陰虛於下者不宜升,陽虛於下者更不宜升也。」

綜上所述,李東垣所創立「陰火」與陰虛火旺、陰盛格陽的病機、治則完全不同。然而,《陰火》文中第二大標題為「命門之火實為陰火的直接來源」並認為1「脾胃受損,氣機流轉減弱,命火蓄而成熱,漸成陰火」。2「脾胃受傷,水谷之濕阻塞三焦,命火郁而成熱,漸成陰火」3「資助乏源或勞役損耗,命火自身主動性下降,致成陰火」(分別列為三個小標題),均無明確指出榮氣下流,擠占相火,相火上乘的病機,都僅僅說明了脾胃受損,陰(精)虧虛,命火漸成「陰火」,只是符合廣義陰虛火旺病機而已,其治則為滋陰降火,與李氏所創立的「陰火」治則自然迥異。

臨證要旨

蒸蒸燥熱的本質乃脾胃氣虛

由於脾胃氣虛,榮氣下流於腎,擠占相火,使之上乘土位而成「陰火」,臨床見證如李氏指出的「……是熱也,非表傷寒邪皮毛間發熱也,乃腎間受脾胃下流之濕氣,閉塞其下,致使陰火上衝」,又說「蓋陰火上衝,則氣高而喘,為煩熱,為頭痛,為渴,脈洪」。此皆由於清氣下流,使「其心肺無所秉受,皮膚間無陽,失其榮衛之外護,故陽分皮毛間虛弱,但見風寒或居陰寒處,無日陽處,使惡之也」,闡明了陰火的症狀特點。

透過假象,抓住脾胃氣虛的本質

運用「陰火」學說治療假熱證,一定要仔細察小便、察舌、望神氣、聞聲息、切脈等以便從錯雜的症狀中透過「熱」、「實」的假象,抓住脾胃氣虛的本質:1該類疾病多延醫日久從而使脾胃氣虛,病程多較長。2須有脾胃氣虛的見症,甚至滑脫見症,如腹脹,便溏,或洩下清冷,脫肛,子挺,遺尿,遺精等見症。3在複雜的見症中,即使「熱」證明顯,如舌苔黃甚或黃膩等,若是有舌質淡胖,邊有齒印,脈遲緩等脾胃虛的徵象,可運用陰火學說進行治療。

「甘溫除熱」是主要治療原則

李東垣重視脾胃陽氣升發,認為升陽氣就是降陰火,脾胃陽氣升發則元氣自旺,濁熱陰火自潛,創立了甘溫除熱法,其代表方有補中益氣湯、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黃芪肉桂柴胡酒煎湯、升陽散火湯、當歸龍膽湯、升陽除濕湯等數十方,無不含有補氣,升陽之意,體現甘溫除熱原則,補中益氣湯為其代表方劑。

脾為氣之本,肺為氣之母,補中益氣湯中以黃芪為君,補肺益衛氣而固腠理;臣以人參、甘草補脾胃元氣以瀉火;白朮苦甘溫,除胃中寒濕,當歸和血脈為之佐;清陽陷於下,故用氣清味薄之柴胡、升麻為使,引芪、參等甘溫之氣上升,升舉下陷之清氣復於脾胃,也借少陽生發之氣以上煦心肺,可見甘溫除熱劑正是為補氣升陽降濁而設。

臨床應用

李東垣創立甘溫除熱法治療陰火所致假熱症,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尤其近代醫家用於治療寒熱虛實錯雜疑難症,都取得很好的療效,如戴建林用甘溫除熱法治療流行性出血熱多尿期(《河南中醫》1986;(6):14);曹耀遠用甘溫除熱法治療癌症術後長期高熱(《新中醫》1985;17(8):40);戴聽濤用甘溫除熱法治療產後發熱,惡露不盡(《中醫雜誌》1985;25(3):58);王侃用甘溫除熱法治療小兒猩紅熱毒血症等(《中醫雜誌》1981;22(12):26);筆者也常用於治療慢性咽炎、小兒疳熱、眩暈、兒童嗜食寒涼引起的電冰箱綜合征,只要扣緊「陰火」病機,用甘溫除熱法論治,每可取得滿意療效。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