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分析病機的方法

《內經》的各個篇章中都蘊含了豐富的病機理論,《內經》以邪正盛衰、陰陽失調、升降失調闡釋病變的基本機理,提出了著名的「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以及「百病皆生於氣」的學術論斷。《素問·至真要大論》是《內經》中唯一明確提出「病機」的篇章,該篇中對臨床常見症狀的病機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其中 「審察病機,無失氣宜……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則明確指出了《內經》分析病機的方法。

謹守病機 各司其屬

分析病機,首先要做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找尋主病之因。而主病之因找尋的主要方法是:以疾病表現之象為對象,根據藏象理論中有關五臟、六氣的特性,運用類比的方法,進行分類歸屬、辨別判斷。探求其發生的六氣之因、五臟之位等,即找出病象與病因、病位的所屬關係。

在病因方面,《內經》用六氣加以概括,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云:「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而六氣各自的特性特點又不同,所致疾病的表現也各異,因此,根據六氣的特性對疾病所表現出來的症狀進行分析,就可以探求病變發生的原因,從而指導治療。如火性炎上,有上衝之勢,故病象若見有逆而衝上之象的則認為大多是火盛之因,如嘔吐、呃逆、噦、咳喘、氣上衝胸等,病機十九條以「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概之。當然,這裡的六氣既指外邪,也包括內在機體失調所導致的病理變化,病變是外邪所致,還是內生六氣所為,還需細辨。

在病位方面,《內經》認為五臟是人體臟腑組織器官的總概括,而五臟又分屬五行,各有其特殊的功能特點,故雖然病變之象千差萬別,但總能根據五臟之性來分別歸屬判斷,確定五臟之病位,進而治療。如腎位居北方,五行屬水,其性為寒,而寒又主收引、凝斂,故病變之象見有軀體蜷縮、肢體不伸、關節拘攣者,大多歸屬於腎,正所謂病機十九條中的「諸寒收引,皆屬於腎」。當然,這裡的五臟指的是五臟系統,包括各自所主的腑、體、竅、華、經脈等,各自的功能所主也不單一,判斷某髒的哪個系統層次、哪方面功能異常,還需根據具體的病變表現加以分析。

《內經》這一分析病因、病位的方法,實為後世病因辨證、五臟辨證的雛形,也為中醫學辨證論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有者求之 無者求之

「有者」、「無者」歷代注家大致有四種解釋:一是症狀的有無;二是氣候有無寒熱溫涼燥的變化;三是「有者」為實,「無者」為虛;四是「有」指經文中已經有明確論述的,「無」指經文中未述及的。綜合原文語境及臨床實踐考察,第一種解釋較為合理。

「有者求之,無者求之」意為有此症狀或無此症狀的,均要求探求其所以然,並對臨床出現的症狀,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明確真相,明確病機。其中,這裡的第一個要求是對某種病像是否出現必須準確判斷,即到底是「有」還是「無」,不能模稜兩可,因為病像是否有無是進行病因、病位分析的前提。若舌、脈判斷不准,四診又失全面,則真相不明,難以辨證。其次,要對出現的病象探求其出現的原因,其所用的方法是辨別異同。同一病證,可具有不同的病機,即所謂「證同機異」。如病機十九條中的「掉眩」、「收引」、「暴強直」、「痙項強」、「轉反戾」、「瞀瘛」均指筋脈拘攣、抽搐之證,但病位卻有屬肝、屬腎之別,病因則有屬風、屬濕、屬熱、屬火之異。而「諸濕腫滿」、「諸脹腹大」、「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有脘腹脹滿之證,但病機卻有屬脾、屬熱之異。同樣,不同的病證,其病機卻基本相同,即所謂「證異機同」。如病機十九條中的「瞀瘛」、「禁鼓栗」、「躁狂越」、「胕腫,疼酸驚駭」、「逆衝上」等證均由火邪所致,而「嘔吐酸,暴注下迫」、「轉反戾,水液渾濁」、「病有聲,鼓之如鼓」等皆由熱所為。因此,根據症狀的有無是判斷病機的關鍵,是辨證論治的前提。

盛者責之 虛者責之

「盛者責之,虛者責之」,意在強調虛實辨證,是分析病機的重要環節,也是臨床診治的重要前提。《素問·通評虛實論》云:「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這裡的「邪氣」可以理解為一切致病因素,包括六淫以及滯氣、瘀血、痰飲、積食、諸蟲等。「精氣」即正氣,包括營衛、宗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以及精血、津液等在內,其中任何一種損耗,都可形成正氣的虛弱。

大家知道,疾病的發生,就是正氣與邪氣相互作用的結果,凡邪氣強盛的屬於實證,正氣虛弱的屬於虛證。但不能把「邪氣盛」和「精氣奪」割裂開來理解,因為臨床上虛實常常同時存在。從發病學角度而言,《素問·評熱病論》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邪之所以能入侵人體,則是因為有正虛之隙可乘。而在疾病的恢復階段,可能邪氣表現得已不明顯,滯氣、瘀血、痰飲、積食等病理性產物亦不可忽視。因此,《內經》所言虛實,是建立在對正邪力量對比上的綜合判斷之上的,是對病象的主要方面的概括總結,臨床病證並無單純的實證與單純的虛證,而且虛與實也是相對的、動態變化的,並不是固定不變的。

另外,《素問·調經論》還有「血氣離居,一實一虛」之說,其主要著眼點在於經脈中氣血的輸布失調,氣血所並之處為實,氣血所離之處為虛,以氣血有無為評判標準,這又是運用經絡理論治病的各種療法,如針刺、艾灸、按摩等的理論基礎。疾病的主要矛盾方面,我們一旦判定並給予解決,則疾病問題亦可迎刃而解,因此,判斷虛實是分析病機的重要方法,後世八綱辨證中專有「虛實辨證」,也是以說明它的重要性。

審察病機 無失氣宜

氣宜,指六氣的循序主時;無失氣宜,即要求我們審察、分析病機要從六氣主時出發,而治療時亦不要違背六氣主時的規律,是中醫診治因時觀點的反映,也是重視「人與天地相參」的整體觀念的體現。這裡的六氣主時,從某種角度而言也可理解為季節變化,而《內經》認為季節氣候變化對人體疾病的影響甚大。

首先,季節氣候變化是自然界陰陽消長的結果,而陰陽消長直接影響著疾病的發生發展,正如《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所云:陽盛病「能冬不能夏」,陰盛病「能夏不能冬」。

其次,各季節、各主氣之時有自己的主氣,若淫盛太過,則可見季節多發病,或伏而至下一季節發病;若主氣不及,則可見他氣或乘或侮而發病。

再次,五臟與各季節存在著通應關係,故季節的變化,也對各臟腑病變產生著重大影響,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以髒氣之所不勝時者甚,以其所勝時者起也」。《素問·髒氣法時論》云:「夫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勝而甚,至於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

現代研究也表明,各種氣象因素,包括氣溫、氣壓、濕度、風速等對人體的病理過程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如「冷鋒」、「低氣壓」等氣候狀況可以促使心絞痛病證的惡化,「高濕度」氣候可引起心肌梗死的發作,「氣壓降低伴高濕」天氣可導致多發性關節炎的復發,「不穩定冷空氣及逆溫層」氣候可加重支氣管哮喘的發作, 「濕熱」氣候可加重胃潰瘍的發病等。

正是由於季節氣候變化對疾病有重要影響,所以作為分析病機的方法,《內經》提出「無失氣宜」,則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