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臨床中發現小兒得病,大多由於脾胃虛弱所致,有些小兒,由於脾胃不好,消化吸收能力差,一遇氣候變化,往往容易感冒,發熱,咳嗽甚至影響消化系統,形成惡性循環,經常生病,對於生長發育也帶來了不良的影響。筆者認為,臨床上對於兒科疾病更應重視脾胃,現如今一些兒科醫生的用藥都令人堪憂,一劑少則十六七味,多則二十多味。且不說其方能否治病,僅諸多藥物對於脾胃的損傷就是不言而喻的。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指出:「脾胃虛衰,百病由生。」而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中也指出:「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明代萬全《幼科發揮》指出:「人以脾胃為本,所當調理,小兒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調理也。」「調理脾胃者,醫中之王道也。」可見調理脾胃在兒科中的重要性。而現之醫生誤以為調理就是一味的補益,常用參、芪等大量補藥,殊不知這樣會閉門流寇。朱丹溪指出:「藥石皆偏勝之氣,雖參、芪之輩,為性亦偏。」小兒機體旺盛,只要撫養得當,護理得力,自能正常發育。李東垣在《珍珠囊指掌》談用藥法指出:「用藥之忌,在乎欲速,欲速則寒熱溫涼行散補瀉,未免過當,功未獲奏,害已隨之。夫藥無次序,如兵無紀律,雖有勇將,通以勇而僨事。又如理絲,緩則可清其續,急則愈堅其結矣。」可見他治療內傷疾病,主張循序漸進,緩以圖功,反對用藥過當,損傷脾胃。
兒科疾病的具體治療,筆者認為更應補而不滯,若病邪未完全祛除,過早用補法,則會使邪滯留體內,既達不到「補」的作用,反而會加重病情。小兒起病繫起於飲食不節,營養過豐,過食生冷,屢用補藥,食補、積滯未消,有損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