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蘞的功效與作用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散結止痛;生肌斂瘡。主瘡瘍腫毒;瘰疬;燙傷;濕瘡;溫瘧;驚癇;血痢;腸風;痔漏;白帶;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塗。

注意

脾胃虛寒及無實火者,癰疽已潰者均不宜服。陰疽色淡不起,胃氣弱者,也不宜服用。

附方

白蘞湯《聖濟總錄》;漏蘆湯《外科精義》;貫眾湯《聖濟總錄》

各家論述

1.《本草衍義》:白蘞、白芨古今服餌方少有用者,多見於斂瘡方中,二物多相需而行。

2.《本草經疏》:白蘞,若則洩,辛則散,甘則緩,寒則除熱,故主癰腫疽瘡,散結止痛。蓋以癰疽皆由榮氣不從,逆於肉裡所致:女子陰中腫痛,亦由血分有熱之故;火毒傷肌肉,即血分有熱;目中赤,亦血熱為病,散結涼血除熱,則上來諸苦,蔑不濟矣。其治小兒驚癇、溫瘧及婦人下赤白,則雖雲驚癇屬風熱,溫瘧由於暑,赤白淋屬濕熱,或可通用,然病各有因,藥各有主,以類推之,或非其任矣,尚俟後哲詳之。總之為疔腫癰疽家要藥,乃確論也。

3.《本經逢原》:白蘞,性寒解毒,敷腫瘍瘡,有解散之功,以其味辛也。《本經》治目赤驚癇溫瘧,非取其解熱毒之力歟?治陰腫帶下,非取其去濕熱之力歟?《金匱》薯蕷丸用之,專取其辛涼散結以解風氣百疾之蘊蓄也。世醫僅知癰腫解毒之用,陋哉。同地膚子治淋濁失精,同白及治金瘡失血,同甘草解狼毒之毒,其辛散之功可知。

4.《本草正義》:白蘞苦洩,能清濕熱而通壅滯,癰腫疽瘡,多濕火為病,古人所謂癰疽,本外瘍之通稱,此疽字,非近世之所謂陰疽。結氣以熱結而言,苦洩宣通,則能散之,痛者亦熱結之不通,《經》文以止痛與除熱並言,則非泛治一切諸痛可知。目赤乃濕熱之上凌,驚癇多氣火之上菀,溫瘧本是熱痰窒塞,陰中腫痛,亦濕火結於肝腎之絡,總之,皆苦洩宣通之作用。醫經主治,未嘗不與陸氏《詩疏》同條共貫也,《別錄》以治赤白,亦洩導濕熱之濁垢,曰殺火毒,則約而言之耳。《日華子》謂治發背,則古之背疽,多是火毒,此與太陽經凝結之背疽不同,不可含渾。又謂瘰疬,面上皰瘡,亦即《本經》主癰腫之義。又謂治腸風痔漏,血痢,刀箭瘡,撲損,生肌止痛,則於《本經》、《別錄》之外,多一層涼血破血,化瘀生新之義。又可作瘍家外治末藥,蓋苦而善洩,義固相因。

5.《本經》: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溫瘧,女子陰中腫痛。

6.《別錄》:下赤白,殺火毒。

7.《藥性論》:治面上皰瘡。

8.《日華子本草》:止驚邪,發背,瘰疬,腸風,痔漏,刀箭瘡,撲損,溫熱瘧疾,血痢,燙火瘡,生肌止痛。

9.《本草圖經》:治風,金瘡。

10.李杲:塗一切腫毒,敷疔瘡。

11.《綱目》:解狼毒毒。

摘錄

《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