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射干
射干為鳶尾科植物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L.) DC.]的乾燥根莖。具有清熱解毒,消痰,利咽的功能。
射干喜溫暖氣候,耐旱、耐寒。野生於山坡、乾草原、溝谷及灘地。栽培宜肥沃、疏鬆、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主產吉林舒蘭、梅河口、輝南、通化、柳河、集安,黑龍江富裕、龍江、泰來、杜爾伯特、大慶、林甸、安達、肇州、明水縣(市),河南信陽、新縣、商城、沁陽縣(市),湖北新州、隨州、枝城、鄖縣、神農架、麻城、宣恩等縣(市)。
射干一直依賴於野生資源,由於產地分散,商品量較小,供應不足。湖北自70年代開始野生變家種以來,到1985年已發展到4000餘畝。1976—1986年累計收購700噸,為緩解供求矛盾起到了積極作用。
射干為常用中藥材,80年代以來,購、銷基本平衡,市場比較穩定。預計今後一段時期內銷售量不會有大的增長(特殊情況例外),開發利用應按市場需要,穩定生產,有計劃地收購。
42.黃芩
黃芩又名條芩、子芩、枯芩。為唇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 baidcalensis Georgi)的乾燥根。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能。年代中期,黃連生產有了新的轉機,並出現持續發展的局面。年平均收購量由60年代末期170噸上升到80年代初期的600多噸,80年代後期,年平均收購置2000噸左右。供求基本平衡,結束了長期緊缺的歷史。
目前,黃連的生產基本適應日益發展的藥用需要,這是建國後40年的奮鬥結果。今後要堅持按需生產原則,防止盲目發展。進一步研究,提高單產,特別要提高雅連的產量。要解決好林藥矛盾,使黃連生產持續穩定發展。
45.銀柴胡
銀柴胡為石竹科植物銀柴胡(Stellaria dichotoma L.var.lanceolata Bge.)的乾燥根。具有清虛熱,除疳熱的功能。
銀柴胡喜乾燥向陽的環境,耐寒、耐旱。野生於固定或半固定沙丘、乾燥草原或向陽山坡等處。栽培宜陽光充足,地勢開闊,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的砂質壤土。分佈於河北、山西、內蒙古、吉林、陝西、青海、寧夏等省、區80多個縣(市、區、旗)。主產於寧夏陶樂、鹽池、靈武、同心、中衛,內蒙古阿巴嘎旗、鄂撫克前旗、蘇尼特左旗、烏審旗、鄂托克旗,河北平山、隆化、阜平、遷安、康保、邢台、撫寧及青海門源、循化、民和、樂都等縣。銷全國大部分地區,並有少量出口。
銀柴胡之名始見於《本草綱目》,列於柴胡項下。清代《本草逢源》將銀柴胡從柴胡中分立出來,自成一種,距今已有300餘年的藥用歷史。銀柴胡野生資源較少。為解決藥用需要,寧夏、內蒙古於70年代末期相繼開展野生變家種試驗,並獲得成功。70年代,寧夏野生銀柴胡收購量僅1.5-2噸。由於擴大了種植面積,1983年收購量為4.5噸,1986年上升到15噸,1988年達到70噸。雖然銀柴胡的生產不斷發展,但商品仍供不應求。
銀柴胡生於乾旱貧脊的荒漠地帶,分佈區域狹小,生長緩慢,需要數年、乃至十餘年時間,才能採挖。產區氣候乾燥,生態脆弱,加之過度採挖等原因,使銀柴胡野生資源不斷減少。應加快家種生產步伐,盡快滿足市場供應。並對野生資源進行保護。
46.紫草
紫草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Royle) Johnst.)內蒙古紫草(Arnebia gutata Bunge)或紫草(Lithos 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et Zucc.)的乾燥根。前者習稱「軟紫草」,後者習稱「硬紫草」。具有涼血、活血、解毒、透疹的功能。
紫草適應性強,耐寒、耐旱、耐脊薄。在溫暖濕潤或較乾燥的氣候條件下均能正常生長。野生於丘陵、山地邊或乾燥多石的灌叢及荒漠草原。全國近300個縣(市、區、旗)有分佈。其中,新疆紫草分佈於新疆,主產和靜、阿克蘇、烏恰、塔什庫、溫泉、昭蘇、阿圖什、葉城、博樂等縣、市,銷全國大部分地區,並出口。紫草分佈於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安徽、江蘇、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陝西、寧夏等省、市、區,主產吉林汪清、琿春、通化,遼寧本溪、義縣等縣、市,產量較小,銷部分地區。滇紫草分佈於雲南、貴州、四川等省,生產雲南大姚、貢山、寧蒗、蘭坪、華坪、永勝、瀘水、麗江、賓川,四川木裡、鹽源、會理等縣。內蒙古紫草分佈內蒙古、甘肅等省、區,主產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烏拉特後旗等。長花滇紫草分佈於西藏、青海等省、區。
過去藥用紫草以硬紫草和滇紫草為主。50年代後期新疆發現軟紫草,其化學成分與硬紫草基本相同,且紫草素及其衍生物的含量比硬紫草高出3倍,被列為紫草主流品種。據新疆統計,1959年收購10噸,1968年逾80噸,1974年增至115.6噸,80年代年收購量穩定在80-120噸之間。硬紫草因資源分散和長期開發,收購量逐年下降,目前僅吉林、遼寧等少數地區有調出。滇紫草、內蒙紫草還有一定的蘊藏量。
紫草為野生藥材,自50年代末期購、銷量一直處於上升趨勢。新疆紫草和滇紫草資源較為豐富,應有計劃地擴大開發量,以保證藥用需要;硬紫草產地廣,野生資源不足,應逐步開展野生變家種,增加後備資源;另外,針對我國部分民族地區長期以同科植物作紫草使用的習慣,應加強科學研究,從中發現新資源,擴大新用途。
47.緊菀
紫菀別名小辮兒、夾板菜、驢耳朵菜、廣紫菀。為菊科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f.)的乾燥根及根莖。具有潤肺下氣、消痰止咳的功能。
紫菀喜溫暖濕潤的環境,野生於山坡、草地、溝邊、路旁等處或栽培於丘陵、山地。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山東、河南、江蘇、上海、浙江、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市、區。家種紫花主產安徽渦陽、亳縣、利辛和河北安國、定州、深澤、安平等地及河南南陽、新鄉等地。尤以安徽渦陽及河北安國紫花產量大,質量好,商品稱「辮紫菀」,銷全國並出口。野生以黑龍江伊春、木蘭、密山、林甸和吉林臨江、八道江、旺清等地及內蒙古扎蘭屯、額爾古納、寧城等地資源較豐富。但東北及內蒙產者根數目少且短,不堪入藥。
紫菀家種始於明末清初。50年代,全國收購500噸左右,銷售約250噸。60年代,主產區安徽、河北、河南大面積種植,1966年3省收購7000噸,商品積壓。經多年調整,生產趨於正常,但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國家、野紫菀的收購置同時增長,商品庫存量大。經過調整,目前產銷又趨於基本平衡。
紫菀適應性強,易於種植,野生資源較豐富。但生產波動較大。鑒於上述情況,首先要協調家種和野生的關係,以家種為主,野生為輔,家野互補;其次是建立紫菀生產基地,培育優質高產品種;加強市場預測,穩定紫菀生產。野生紫菀種類比較複雜,應進一步研究,以便合理開發利用。目前,根據市場的需要,家種紫菀每年收購1100噸至1200噸為宜。
48.山茱萸
山茱萸又名山萸肉、萸肉、棗皮。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s officlvialis Sieb. etZucc.)的乾燥成熟果肉。具有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的功能。
山茱萸喜溫暖濕潤、光照充足。野生於溪谷兩旁林蔭下、山麓及盆地邊緣。宜於栽培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的砂質壤上。分佈在浙江、安徽、河南、湖北、陝西、山西等省。主產於浙江淳安、臨安、桐廬,河南西峽、內鄉、南召,安徽歙縣,陝西丹鳳、佛坪等縣、市。以浙江的質量好,河南產量大,銷國內外。
過去,山茉萸處於野生狀態。建國後,特別是1958年國務院《關於發展中藥材生產問題的指示》後,山茱萸被列為國家管理的二類品種,生產受到重視,發展較快。生產區河南省,50年代收購量只有50噸,以後平均每10年翻一番,1984年達到400噸,為建國初期的8倍。1980—1989年,全國平均每年種植2.3萬多畝,平均年收購量約800噸;1989年留存面積近30萬畝,年收購量為1200多噸。山茱萸的年平均銷售量由50年代的100多噸,上升到80年代的700-800噸左右。但是在1980年前的30年裡,山茱萸一直供不應求。80年代中期,山茱萸年收購量達到1000噸以上,滿足了市場需要。
山茱萸屬於多年生植物,生長期在幾十年至幾百年,受益時間長。目前已有相當生產規模,幼樹全部投產或進入盛果期,產量將會進一步增加。為此,應控制生產,有計劃地更新;加強在地果樹管理,提高單產;根據山茱萸具有滋補肝腎的特點,應著眼於中成藥產品和保健食品方面的開發利用,拓寬使用範圍,以保護和支持山茱萸生產。
49.木瓜
木瓜為薔薇科植物貼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Sweet) Nakai]的乾燥近成熟果實,商品習稱「皺皮木瓜」。具有平肝舒筋、和胃化濕的功能。
木瓜喜溫暖濕潤,適應性強。分佈於湖北、安徽、浙江、湖南、四川、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江蘇、廣西、貴州、雲南、陝西、甘肅等省近200個縣。皺皮木瓜生產於安徽宣州、寧國等地,稱「宣木瓜」;湖北長陽、五峰等地稱「資丘木瓜」;四川綦江、江津等地,稱「川木瓜」;浙江淳安等地,稱「淳安木瓜」。以上各種木瓜均為佳品,銷全國並出口。光皮木瓜主產於四川萬縣、雲陽、開縣、涪陵、沐川,湖北鄖陽以及貴州、雲南、陝西等省部分地區,以四川產量最大。一般認為質量次於皺皮木瓜。
1950年安徽宣木瓜收購量僅1.6噸,1982年達到44噸,25年增長了26倍;湖北資丘木瓜發展亦快,1979年收購量逾370噸,佔全國的24.2%。進入80年代,收購量保持在300-400噸,居全國第二位;1983年四川光皮木瓜年收購量達600餘噸,佔全國第一位。70年代以來,木瓜的市場供應全面好轉,並有餘量。
木瓜的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