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中國藥典》
【拼音名】 Bai Zhǐ
【英文名】 RADIX ANGELICAE DAHURICAE
【來源】本品為傘型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 Hoffm.) Benth. et Hook.f.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 Benth.et Hook.f. var.formosana(Boiss.)Shan et Yuan 的乾燥根。夏、秋間葉黃時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曬乾或低溫乾燥。
【性狀】本品呈長圓錐形,長10~25cm,直徑1.5~2.5cm。表面灰棕色或黃棕色,根頭部鈍四稜形或近圓形,具縱皺紋、支根痕及皮孔樣的橫向突起,有的排列成四縱行。頂端有凹陷的莖痕。質堅實,斷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形成層環棕色,近方形或近圓形,皮部散有多數棕色油點。氣芳香,味辛,微苦。
【鑒別】
(1)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3ml,振搖5 分鐘後,靜置20分鐘,分取上清液1ml,加7%鹽酸羥胺甲醇溶液與20%氫氧化鉀甲醇溶液各2~3滴,搖勻,置水浴上微熱,冷卻後,加稀鹽酸調節pH值至3~4,再加1%三氯化鐵乙醇溶液1~2滴,顯紫紅色。
(2) 取本品粉末0.5g,加水3ml,振搖,濾過。取濾液 2滴,點於濾紙上,置紫外光燈(365nm) 下觀察,顯藍色螢光。 (3)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10ml,浸泡1 小時,時時振搖,濾過,濾液揮干乙醚,殘渣加醋酸乙酯1ml 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歐前胡素、異歐前胡素對照品,加醋酸乙酯製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乙醚(3:2) 為展開劑,在25℃以下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 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螢光斑點。
【炮製】除去雜質,分開大小個,略浸,潤透,切厚片,乾燥。
【性味】辛,溫。
【歸經】歸胃、大腸、肺經。
【功能主治】散風除濕,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用於感冒頭痛,眉稜骨痛,鼻塞,鼻淵,牙痛,白帶,瘡瘍腫痛。
【用法用量】 3~9g。
【摘錄】《中國藥典》
白芷--《辭典》
【出處】《本經》
【拼音名】 Bai Zhǐ
【別名】薛、芷(《楚辭》),芳香(《本經》),苻蘺、澤芬(《吳普本草》),白茞(《別錄》),香白芷(《夷堅志》)。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興安白芷、川白芷、杭白芷或雲南牛防風的根。秋播種植的,次年7~9月間莖葉枯黃時採挖。春播種植的,當年10月採挖。擇晴天,先割去地上部分,再挖出根部。除淨殘莖、鬚根及泥土(不用水洗),曬乾或微火烘乾。置乾燥不通風處保存,防蟲蛀或霉爛。
【原形態】
1興安白芷,又名:達烏裡當歸,走馬芹。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2.5米。根粗大,直生,有時有數條支根。莖粗大,近於圓柱形,基部粗約5~9厘米,中空,通常呈紫紅色,基部光滑無毛,近花序處有短柔毛。莖下部的葉大;葉柄長,墓部擴大呈鞘狀,抱莖;葉為2~3回羽狀分裂,最終裂片卵形至長卵形,長2~6厘米,寬1~3厘米,先端銳尖,邊緣有尖銳的重鋸齒,基部下延成小柄;莖上部的葉較小,葉柄全部擴大成卵狀的葉鞘,葉片兩面均無毛,僅葉脈上有短柔毛.復傘形花序頂生或腋生,總花梗長10~30厘米;總苞缺如或呈1~2片膨大的鞘狀苞片,小總苞14~16片,狹披針形,比花梗長或等長;花萼缺如;花瓣5,白色,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向內彎曲;雄蕊5,花絲細長伸出於花瓣外:子房下位,2室,花柱2,短,基部黃白色或白色。雙懸果扁平橢圓形或近於圓形,分果具5果稜,側稜成翅狀。花期6~7月。果期7~9月。
多生於河岸、溪邊,以及沿海的叢林礫岩上。分佈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栽培於四川、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山西等地。
本植物野生種的根,在東北作獨活用,商品稱"香大活",參見"獨活"條。
2川白芷,又名:異形當歸。
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直生,下面有數條支根。莖直立,圓柱形,中空,表面有細稜。葉互生;莖下部的葉2~3回3出式羽狀全裂,最終裂片長卵形至披針形;葉柄鞘狀,抱莖;莖上部的葉片逐漸簡化成廣闊膨大的葉鞘;葉邊緣有不規則鋸齒,上面綠色,下面灰白色至淡綠色,兩面均無毛,僅葉脈上有短剛毛,復傘形花序頂生,總花梗長15~20厘米;總值缺,小總苞數枚,狹披針形至線形,較小傘梗為長;花萼不明顯;花瓣5,白色,廣卵形至類圓形,先端微凹,中央有一小舌片向內折曲;雄蕊5,花藥橢圓形:子房下位,2室,花柱2。雙懸果長橢圓形,分果右明顯的5稜,側稜有較木質化的翅。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長於山地林緣。分佈黑龍江、吉林、遼寧。栽培於四川、山東等地。
3杭白芷,又名:浙白芷、台灣當歸。
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圓錐形,具4稜。莖直徑4~7厘米,莖和葉鞘均為黃綠色。葉互生;莖下部葉大,葉柄長,基部鞘狀抱莖,2~3回羽狀分裂,深裂或全裂,最終裂片闊卵形至卵形或長橢圓形,先端尖,邊緣密生尖銳重鋸齒,基部下延成柄,無毛或脈上有毛;莖中部葉小;上部的葉幾僅存卵形囊狀的葉鞘,小總苞片長約5毫米,通常比小傘梗短;復傘形花序密生短柔毛;花萼缺如;花瓣黃綠色;雄蕊5,花絲比花瓣長1.5~2倍;花柱基部綠黃色或黃色。雙懸果被疏毛。花期5~6月。果期7~9月。
分佈浙江、台灣等地。浙江、江蘇有栽培。
以上3種植物的葉(白芷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4雲南牛防風,又名:滇白芷、粗糙獨活。
多年生草本,全株被粗糙的刺毛。主根紡錘形。莖下部葉具柄,柄長2~4厘米,基部有寬闊葉鞘,葉片2回羽狀深裂,長5~20厘米,寬5~7厘米,裂片寬卵形至長橢圓形,長2.5~5厘米,上面深綠色,粗糙細皺,下面淺綠色,邊緣具不等齒牙;莖上部葉與莖下部葉相似。復傘形花序頂生和側生;傘梗13~20;總苞缺或有1~3枚,線狀披針形;小總苞片4~5,線形;花2型,邊緣花較大,不整齊,中心花近於整齊;萼齒5,線狀三角形;花瓣5,白色,先端2裂;雄蕊5;子房近於無毛。雙懸果倒卵形或卵形,長7~8毫米,分果具5條細稜。花期5~7月。果期8~10月。
分佈雲南、四川。雲南有栽培。
【性狀】
1川白芷(《濟生方》)
為植物興安白芷或川白芷的乾燥根。類圓錐形而無明顯的稜脊,長約7~24厘米,直徑約1.5~2厘米。有時附有支根。頂端有凹窪的莖痕,也有多數同心環狀的紋理。表面黃色或淡棕色,有眾多皺紋,分佈有少數長0.5~1厘米的皮孔樣橫向突起,突起處色較深,有時有支根切除的痕跡,顯淡棕色。質堅硬而較輕。斷麵粉質,全部淡棕色,隨處密佈棕色油點,形成層環狀,棕色而明顯,木質部約占橫斷面的1/3強,射線緊密,自中心向四周輻射。氣微香,味苦辛。以獨支、皮細,外表土黃色、堅硬、光滑、香氣濃者為佳。
主產四川。產於河北者稱祁白芷;產於河南者稱禹白芷、會白芷。此外,湖南、湖北、山西、安徽、山東等地亦產。
2杭白芷
為植物杭白芷的乾燥根。類圓錐形而具四稜,長約10~20厘米,直徑約1.5~2.5厘米,頂端有凹窪的莖痕。表面灰黃色或淡棕色,有較少的縱皺紋,布有多數長0.5~1厘米的皮孔樣橫向突起,習稱"疙瘩丁",多排列成四縱行,體形因之而具四稜,突起處色較深,有時也有支根切除的痕跡。質堅硬。斷麵粉質,白色或類白色,皮部有多數棕色油點,形成層環狀棕色,明顯;木質部淡棕灰色,約占橫斷面1/2強,射線緊密,自中心向四周輻射。氣芳香,味苦辛。以根條粗大、皮細、粉性足、香氣濃者為佳。條小或過大,體輕鬆、粉性小、香氣淡者質次。
主產浙扛。
3滇白芷
為植物雲南牛防風的乾燥根。直徑0.2~1.5厘米,分枝或不分枝,下部細。外表棕黃色,多深縱紋,時有支根痕,上部有橫皺紋。質脆。斷面皮部類白色,散有棕色油點及裂隙,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淡黃色,佔全徑1/3。商品多已切成厚約1厘米以下的厚片。氣芳香,味辣而苦。
主產雲南。
【化學成份】含異歐前胡素(isoimperatorin)、歐前胡素(imperatorin)、佛手柑內酯(bergapten)、珊瑚菜素(phellopterin)、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等。
【炮製】
揀去雜質,用水洗淨,浸泡,撈出潤透,略哂至外皮無滑膩感時,再悶潤後,切片乾燥。
1《雷公炮炙論》:"採得白芷後,刮削上皮,細銼,用黃精亦細銼,以竹刀切,二味等分,蒸一伏時後出,於日中曬乾,去黃精用之。"
2《綱目》:"今人采(白芷)根洗甜寸截,以石灰拌勻曬收,為其易蛀並欲色白也。入藥微焙。"
【性味】
辛,溫。
1《本經》:"辛,溫。"
2《別錄》:"無毒。"
3《滇南本草》:"性溫,味辛微甘。"
4《藥物圖考》:"有小毒,臭香,味辛。"
【歸經】
入肺、髀、胃經。
1《珍珠囊》:"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手太陰肺經。"
2《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脾、胃三經。"
3《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
【功能主治】
祛風,燥濕,消腫,止痛。治頭痛,眉稜骨痛,齒痛,鼻淵,寒濕腹痛,腸風痔漏,赤白帶下,癰疽瘡瘍,皮膚燥癢,疥癬。
1《本經》:"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風頭(頭風)侵目淚出,長肌膚,潤澤。"
2《別錄》:"療風邪久渴(久渴或疑作』久瀉』),嘔吐,兩脅滿,風痛頭眩,目癢。"
3《藥性論》:"治心腹血刺痛,除風邪,主女人血崩及嘔逆,明目、止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