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隨息居飲食譜》
【拼音名】Chi Shā Tanɡ
【別名】沙糖(《唐本草》),紫沙糖(《綱目》),黑沙糖(《本草原始》),紅糖(《醫林纂要》),片黃糖(《本草求原》)。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莖汁,經煉製而成的赤色結晶體。
【性味】
甘,溫。
1《唐本草》:味甘,寒,無毒。
2《綱目》:性溫。
3《醫林纂要》:甘,熱。
【歸經】
入肝、脾、胃經。
1《得配本草》:入足太陰經。
2《本草求真》:入肝。
3《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經。
4《本草撮要》:入足太陰、陽明經。
【功能主治】
補中緩肝,活血和瘀。治產後惡露不行,口乾嘔噦,虛羸血痢。
1《唐本草》:功體與石蜜同,而冷利過之。
2《食療本草》:主心熱口乾。
3《日華子本草》:潤心肺,殺蟲,解酒毒。
4《本草衍義》:治心肺大腸熱。今醫家治暴熱,多以此物為先導。
5《綱目》:和中助脾,緩肝氣。
6《本經逢原》:熬焦,治產婦敗血沖心,及虛羸老弱血痢不可攻者。
7《本草從新》:補,和中和血,功用與白者相仿而稍遜。和血則紫者為優。
8《醫林纂要》:暖胃,補脾,緩肝,去瘀,活血,潤腸。
9《隨息居飲食譜》:散寒活血,舒筋止痛。
【用法用量】內服:開水、酒或藥汁沖化,3~5錢。外用:化水塗或研末敷。
【注意】
有痰濕者不宜服。
1《食療本草》:多食損齒,發疳匿,不可長食之。
2《本經逢原》:助濕熱,不可多食。
【附方】
1治下痢噤口:沙糖半斤,烏梅一個。水二碗,煎一碗,時時飲之。(《摘元方》)
2治痘不落痂:沙糖調新汲水一杯服之;白湯調服亦可,日二服。(《綱目》)
3治上氣喘嗽煩熱,食即吐逆:沙糖、薑汁等分,相和,慢煎二十沸,每咽半匙。(《綱目》)
4治食韭口臭:沙糖解之。(《摘元方》)
5治虎傷人瘡:水化沙糖一碗服,並塗之。(《摘元方》)
6治火燒、水燙:赤沙糖瓦上煨,研末,菜油調敷。(《中醫雜誌》(20):6,1966)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