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籐

本品旋花科植物丁公籐Erycibe obtusifolia Benth.的莖籐。(英)Obtuseleaf Erycibe Stem

別名:麻辣子

植物形態:攀援籐本。幼枝被密柔毛,老枝無毛。葉互生,革質,橢圓形、長圓形或倒卵形,長5~15cm,寬2~6cm,先端鈍尖、急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全緣,干時顯鐵青色或暗綠色,下面有光澤,具小斑占。總狀聚花序腋生或頂生,密被銹色短柔毛;花小,金黃色或黃白色;萼片5,外被褐色柔毛;花冠淺鍾狀,長9~10mm,5深裂,裂片2裂,外被緊貼的橙色柔毛;雄蕊5,著生在冠管上,花藥卵狀三角形,頂端錐尖;子房1室, 胚珠4。漿果珠形,具宿萼。種子1粒。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於山地叢林中,攀援於樹上。產於廣東。 采制:全年可采,洗淨,切段,隔水蒸2~4小時後,曬乾。

性狀:為斜切的段或片,直徑1~4cm。外皮灰黃色、灰褐色或淺棕褐色,稍粗糙,有淺溝槽及不規則的縱裂紋或龜裂紋。皮孔點狀或疣狀,黃白色。老的栓皮呈薄片狀剝落。質堅硬,不易折斷。切面橢圓形,黃褐色或淺黃棕色,木部寬廣,有不規則的花紋(異型維管束)及多數小孔。無臭,味淡。

化學成分:含丁公籐甲素、東莨菪內酯。

性味:性溫,味辛;有毒。

功能主治:祛風勝濕,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半身不遂、跌打腫痛。

丁公籐 《全國中草藥彙編》

【拼音名】 Dīnɡ Gōnɡ Tenɡ

【別名】麻辣子

【來源】為旋花科植物丁公籐Erycibe obtusfolia Benth.,以根、莖和小枝入藥。全年可采,洗淨,切段,隔水蒸2~4小時後,曬乾備用。

【源形態】攀援籐本,長可達10米以上。幼枝被密柔毛,老枝無毛。單葉互生;葉柄長1~2厘米;葉片革質,橢圓形、長圓形或倒卵形,長5~15厘米,寬2~6厘米,先端鈍尖、急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邊全緣,兩面均無毛;干時通常呈鐵青色或暗綠色,下面有光澤,具小斑點,側脈每邊5~8條,在下面微凸起。6~8月開花,總狀聚傘花序腋生或頂生,長2~8厘米,密被銹色短柔毛;花小,金黃色或黃白色,兩性;萼片5,卵形或闊卵形,先端圓鈍,外面被褐色柔毛,宿存;花冠淺鍾狀,長9~10毫米,5深裂,裂片2裂,外面密被緊貼的橙色柔毛;雄蕊5,著生於花冠管上,花藥卵狀三角形,頂端錐尖;子房1室,胚珠4。漿果球形,直徑1.5~2厘米。種子1粒。

【生境分佈】生於山地叢林中,常攀援於樹上。分佈於廣東省。

【炮製】將干藥100斤切碎,水浸過面,加生鹽5斤浸泡24小時,撈起後加水再浸過面,用生甘草3斤煮汁加入,浸24小時,撈起隔水蒸4小時,曬乾備用。

【性味】辛,溫。有毒。

【功能主治】祛風勝濕,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半身不遂,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 1~2錢,水酒各半煎服。可配製藥酒內服或外擦。

【注意】孕婦忌服。

【制劑】 丁公籐注射液:取丁公籐水煮2次。第一次煮沸2小時,第2次煮沸1.5小時。合併兩次煮液,過濾,濃縮至糖漿狀,加乙醇,產生沉澱。濾取乙醇溶液,回收乙醇。余液加蒸餾水適量溶解,置冰箱冷藏1夜。過濾,取濾液濃縮。再加乙醇反覆沉澱2次後,回收乙醇,余液濃縮。加入適量注射用水,再置冰箱冷藏1夜,過濾。濾液加0.5%(W/V)活性碳脫色,過濾。濾液加2%(V/V)吐溫-80,並加入注射用水至需要量。用5號濾棒過濾,灌封,100℃滅菌30分鐘。每支2毫升,相當於生藥5克。

【附方】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丁公籐製成注射液(每2毫升,相當原生藥5克),肌肉注射,每日1~2次,每次2毫升,小兒酌減。

【備註】 丁公籐有毒,如中毒,汗出不止,四肢麻痺。按一般中毒原則處理,同時可用甘草、蜂蜜內服解毒和溫水洗手。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丁公籐 《中國藥典》

【拼音名】 Dīnɡ Gōnɡ Tenɡ

【英文名】 CAULIS ERYCIBES

【來源】本品為旋花科植物丁公籐Erycibe obtusfolia Benth. 或光葉丁公籐Erycibe sch-midtii Craib的乾燥籐莖。全年均可采收,切段或片,曬乾。

【性狀】本品為斜切的段或片,直徑1~10cm。外皮灰黃色、灰褐色或淺棕褐色,稍粗糙,有淺溝槽及不規則縱裂紋或龜裂紋。皮孔點狀或疣狀,黃白色。老的栓皮呈薄片剝落。質堅硬,纖維較多,不易折斷。切面橢圓形,黃褐色或淺黃棕色,異型維管束呈花朵狀或塊狀,木質部的導管呈點狀。無臭,味淡。

【鑒別】取本品粉末3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乙醇40ml,浸漬過夜,加熱回流6小時,濾過。濾液加6mol/L鹽酸溶液6ml,加熱回流3 小時,置水浴上蒸乾,殘渣加乙醇10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東莨菪內酯對照品,加乙醇製成每1ml 含0.25mg 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3μ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氯仿-醋酸乙酯-甲酸(6:10:7:1.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 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亮藍色螢光斑點。

【炮製】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片,曬乾。

【性味】辛,溫;有小毒。

【歸經】歸肝、脾、胃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用於風濕痺痛,半身不遂,跌扑腫痛。

【用法用量】 3~6g,用於配製酒劑,內服或外搽。

【注意】本品有強烈的發汗作用,虛弱者慎用,孕婦忌服。

【貯藏】置乾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丁公籐 《*辭典》

【拼音名】 Dīnɡ Gōnɡ Tenɡ

【英文名】 Caulis Erycibes

【別名】麻辣子。包公籐(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旋花科植物丁公籐的莖籐、根。全年可采,洗淨,切段,隔水蒸2~4小時後,曬乾。

【源形態】攀援籐本。幼枝被密柔毛,老枝無毛。葉互生,革質,橢圓形、長圓形或倒卵形,長5~15cm,寬2~6cm,先端鈍尖、急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全緣,干時顯鐵青色或暗綠色,下面有光澤,具小斑占。總狀聚花序腋生或頂生,密被銹色短柔毛;花小,金黃色或黃白色;萼片5,外被褐色柔毛;花冠淺鍾狀,長9~10mm,5深裂,裂片2裂,外被緊貼的橙色柔毛;雄蕊5,著生在冠管上,花藥卵狀三角形,頂端錐尖;子房1室, 胚珠4。漿果珠形,具宿萼。種子1粒。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佈】生於山地叢林中,攀援於樹上。產於廣東。

【性狀】為斜切的段或片,直徑1~4cm。外皮灰黃色、灰褐色或淺棕褐色,稍粗糙,有淺溝槽及不規則的縱裂紋或龜裂紋。皮孔點狀或疣狀,黃白色。老的栓皮呈薄片狀剝落。質堅硬,不易折斷。切面橢圓形,黃褐色或淺黃棕色,木部寬廣,有不規則的花紋(異型維管束)及多數小孔。無臭,味淡。

【化學成分】含丁公籐甲素、東莨菪內酯。

【性味】性溫,味辛;有毒。

【功能主治】祛風勝濕,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半身不遂、跌打腫痛。

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解表發汗,驅風濕,除痺痛,消腫止痛。治風濕痺痛,半身不遂,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錢;或浸酒。外用:浸酒外擦。

【注意】本品有毒,孕婦忌服。

【臨床應用】治療風濕骨痛及神經痛:丁公籐製成注射液,每支2毫升,含原生藥6克。每次2~4毫升,每天1~2次,肌注。治療急慢性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腰肌勞損、肥大性腰椎炎及外傷性關節炎計88例,症狀明顯改善,止痛作用良好者39例,症狀好轉者39例,無效者10例。未發現副作用。注射後常有輕微出汗,此屬正常現象,如汗出不止,可飲糖開水1杯。孕婦忌用。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