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經》
【拼音名】Da Dou Huanɡ Juǎn
【別名】大豆卷(《本草經集注》);大豆櫱,黃卷(崔禹錫《食經》),卷櫱(《食療本草》),黃卷皮(《本草圖經》),豆櫱(《綱目》),豆黃卷(《長沙藥解》),菽櫱(《本經疏證》)。
【來源】為豆科植物大豆的種子(黑大豆)發芽後曬乾而成。
【製法】大豆黃卷:取黑大豆洗淨,浸泡至外皮微皺,撈出,置竹籮內,上蓋濕蒲包,每日淋水1~2次,促使發芽。至芽長1厘米時,取出攤在筐內,先置有風處吹至半干(防止脫殼)。再行曬乾即成。制大豆黃卷:取大豆黃卷置鍋內,加入用淡竹葉、燈芯草煎成之藥汁共煮,至藥汁吸盡後,取出曬乾(每大豆黃卷100斤,用淡竹葉20兩,燈芯草10兩)。
【性狀】乾燥種子呈橢圓形,稍扁,長0.7~1.2厘米,直徑5~7毫米,種皮黑褐色或紫褐色,有橫向皺紋或縱裂,多數破裂,露出黃白色的子葉。子葉兩片,肥厚;胚根細長,伸出於種皮之外,長5~10毫米,極彎,淡褐色,硬脆易斷。氣無,味淡,有油膩感。以粒大飽滿、色黑褐、有皺紋及短芽者為佳。
【性味】
甘,平.
1《本經》:味甘,平。
2崔禹錫《食經》:味苦,生溫。
【歸經】
入脾、胃經。
1《得配本草》:入足少陰經氣分。
2《要藥分劑》:入胃經。
3《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經。
【功能主治】
清解表邪,分利濕熱。治濕溫初起,濕熱不化,汗少,胸痞,水腫脹滿,小便不利,濕痺,筋攣,骨節煩疼。
1《本經》:主濕痺,筋攣,膝痛。
2《別錄》:五藏(-作』五藏不足』),胃氣結積,益氣,止毒(一作』止痛』)。去黑皯,潤澤皮毛。
3《食療本草》:破婦人惡血。
4《綱目》:除胃中積熱,消水病脹滿。
5《中藥志》:發表利濕。治濕熱內蘊,汗少,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搗汁或入散劑。
【注意】《本草經集注》:惡五參、龍膽。得前胡,烏喙、杏仁、牡蠣良。殺烏頭毒。
【附方】
1治水病,通身腫滿,喘急,大小便澀:大豆黃卷(醋拌炒干),大黃(微煨去皮)各-兩。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臨臥時,煎蔥、橘皮湯調下,平明以利大腸為度。(《聖濟總錄》大豆散)
2治頭風,濕痺,筋攣膝痛,胃中積熱,大便結澀:大豆黃卷(炒)一升,酥半兩。為末,食前溫水服一匙,日二服。(《普濟方》黃卷散)
3治周痺注,五臟留滯,胃中結聚,益氣出毒,潤皮毛,補腎氣:大豆櫱一斤。炒香熟,為末。每服半錢,溫酒調下,空心,加至一錢,日三服。(《宣明論方》)
4治小兒撮口及發噤:以初生時豆芽,爛研,以乳汁調與兒吃,或生研絞取汁,少許與服亦得。(《聖惠方》)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