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蜊

【出處】出自《本草會編》:蛤蜊,生東南海中。 白殼紫唇,大二、三寸者,閩、浙人以其肉充海錯,亦作為醬醯,其殼火鍛作粉,名曰蛤蜊粉也。

【拼音名】Ge Li

【英文名】Clam

【別名】吹蛤梨;蛤刺;吹潮、沙蛤、沙蜊、白蜆子、白蚶子、布鴿頭

【來源】

藥材基源:蛤蜊科動物四角蛤蜊等的內。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ctra veneriformis Reeve[Mactra quadrangularis Deshayes]

采收和儲藏:四季均可采捕,捕得後,用沸水燙過,剖殼取肉,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四角蛤蜊,貝殼略呈四角形,質堅,殼長36-48mm,殼高34-46mm,殼寬28-37mm,殼頂突出,略向前屈,並向內卷,位於背緣中央略靠前方。小月面及楯面心形。殼面中部膨脹,並向前後及近腹緣急遽收縮,殼頂白色,幼小個體通常淡紫色,近腹緣為黃褐色,腹面邊緣常有一條狹黑邊。生長線略粗,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環紋。殼內面白色,略具光澤。外韌帶小,淡黃色膜狀;內韌帶發達,呈三角形,黃褐色。鉸合部狹長,左殼具1枚分叉主齒,右殼有2枚主齒排列成八字形。兩殼前後側齒均呈片狀,左殼單片,右殼為雙片。前閉殼肌痕略小,卵圓形;後閉殼肌痕稍大,近圓形。外套竇不甚深,末端鈍圓。外套膜邊緣雙層,內緣有分枝的小觸手。小管黃白色,末端具觸手。足部發達,呈斧狀。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活於潮間帶中、下區及淺海泥沙灘中。棲埋深度50-100mm ,喜棲息於近河口沿海。北方生殖季節在4-6月。

資源分佈:我國沿海均有分佈。

【化學成份】全體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A、B1、B2等。

【性味】味鹹;性寒

【歸經】胃;肝;膀胱經

【功能主治】滋陰;利水;化痰;軟堅。主治消渴;水腫;痰積;癖塊;癭瘤;崩漏;痔瘡。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50-100g。

【注意】不宜多食。

【各家論述】

1.《本草經疏》:蛤蜊其性滋潤而助津液,故能潤五臟,止消渴,開胃也。鹹能入血軟堅,故主婦人血塊及老癖為寒熱也。

2.《本草經集注》:煮之醒酒。

3.《嘉佑本草》:潤五臟,止消褐,開胃,解酒毒,主老癖能為寒熱者,及婦人血塊,煮食之。

4.《醫林纂要》:功同蚌蜆,滋陰明目。

5.《本草求原》:消水腫,利水,化痰,治崩帶,癭瘤,五痔。

6.《泉州本草》:主治黃疸,小便不利,腹脹,諸淋。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