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

【出處】《別錄》

【拼音名】Jiǔ

【來源】為米、麥、黍、高梁等和曲釀成的一種飲料。

【化學成份】

因原料、釀造、加工、貯藏等等條件之不同,酒的名色極多,其成分亦差異甚大。在製法上,酒可分為蒸餾酒(例如高梁灑、燒酒)與非蒸餾酒(例如紹興酒、葡萄酒)兩大類,凡酒類都含乙醇。蒸餾酒除乙醇的含量高於非蒸餾酒外,尚含高級醇類、脂肪酸類,酯類、醛類等;又含少量揮發酸和不揮發酸;糖類常不存在,或只存少量。

高梁酒(東北產)的總酸中,68.22%為乙酸,28.68%為丁酸,0.58%為甲酸;酯類中有乙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戊酯、丁酸戊酯。另有微量的纈草酸、己酸、辛酸、壬酸、癸酸及月桂酸等酸的酯類;又含少量戊醇(最多)、丁醇、丙醇。

紹興酒的成分為水、乙醇、麥芽糖、葡萄糖、糊精、甘油、酸類、含氮物質等。在酸類中有乙酸、乳酸、氨基酸、琥珀酸等。另外尚有酯類,醛類、礦物質等。

葡萄酒除含水分、乙醇(普通赤葡萄酒含8%左右,白葡萄酒含7%左右)外,又含酸類、甘油、轉化糖、葡萄糖、糊精、樹膠、無機鹽等。在酸類中。揮發酸有甲酸、乙酸,不揮發酸有酒石酸、蘋果酸、琥珀酸、鞣酸、乳酸。乳酸不易揮發,但可隨水汽而揮發。又赤葡萄酒的色素有紅色的錦葵花素-3-葡萄糖甙及其甙元錦葵花素,其他色素尚有槲皮素的糖甙等。

【藥理作用】

1中樞神經系統作用

酒為含乙醇的飲料。乙醇對中樞的作用基本上與麻醉藥相似,但由於它引起的興奮期太長,大量則導致延腦麻痺而安全度不夠,因而不能作為麻醉藥。乙醇之興奮並非真興奮,乃大腦抑制功能減弱之結果。此時飲者喪失了其由教育和經驗而來之謙虛和自制,同時其辨別力、記憶力、集中力及理解力亦減弱或消失;視力(中樞性)也常出現障礙。

2循環系統

中等量乙醇可擴張皮膚血管,故常致皮膚發紅而有溫暖感。但如恃為御寒藥,實屬不當。因寒冷時皮膚血管收縮(雞皮疙瘩)為一種保護性反射;飲酒後抑制了血管運動中樞,皮膚血管擴張而使大量的熱量損失,更增加凍死的危險性。中等量對心臟功能並無明顯影響。大量則可麻痺延腦中樞而導致循環虛脫。慢性酒精中毒之心血管障礙,有人認為與營養不良或維生素缺乏有關。

3消化系統

飲乙醇含量較低之酒類(10%上下),可增加胃液分泌,胃酸分泌也增加,故潰瘍病患者應禁酒類。小量低濃度的乙醇尚能增加胃的吸收機能。更高濃度(20%以上)乙醇內服則抑制胃液分泌,減弱胃蛋白酶活性。40%以上則對胃粘膜有強烈刺激,喜飲烈性酒者多患慢性胃炎。乙醇內服時所見的噁心、嘔吐,主要是由其在體內氧化的中間產物-乙醛刺激了嘔吐中樞所引起。

4局部作用

乙醇局部塗擦於皮膚,可加速熱的揮發,故有冷感,可用於高熱病人。高濃度乙醇能使細胞原漿脫水並發生沉澱,故有收斂及刺激作用。其殺菌作用以70%者作用最強,低於60%或高於80%者功效皆較低。

5體內過程

乙醇在胃腸道中吸收迅速,一般約有20%在胃中吸收,其餘在小腸中吸收。空胃時吸收最多,CO2可促進其吸收。乙醇濃度較低之酒類,易於吸收,高濃度者吸收反較緩慢。進入體內之乙醇約有90~98%被完全氧化,放出高達7.1千卡/克的能量(介子脂肪與碳水化物之間),可為機體所利用。成人一般1小時可氧化乙醇9~15毫升(約10毫升),曾有報告1天內最多氧化380毫升者。此氧化速度常較恆定,不受血中濃度高低之影響。大量飲酒,超過此速度,即蓄積而造成中毒。未被氧化的2~10%乙醇,主要通過腎、肺排出。其他如汗、淚、膽汁、唾液也有微量排出。

【毒性】1急性中毒:輕者不過興奮及嘔吐,不需特殊治療。重者陷入昏睡狀態,應洗胃或注射咖啡因,也可用麻黃鹼、苯丙胺等,並注意保溫。2慢性中毒:嗜酒成癖者對乙醇產生耐受性,飲量漸大,但有一定限度,一般只超過正常3~4倍,這是和嗎啡不能比擬的。耐受性的發生,一般認為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感受性降低之故。戒除時一般不產生戒斷現象。共症狀除精神方面之震顫性譫妄、智力減退等外,並可見慢性胃炎,肝、心、腎等變性,肝硬變、多發性神經炎、視神經炎等發病率也較高。凡有酒癖者,時常以酒為其主要的能量來源,非常不注意飲食,結果營養不良,缺乏維生素尤其是硫胺和煙酸,這都是促成精神上及器官上產生障礙的重要因素。

【性味】

甘苦辛,溫,有毒。

1《別錄》:味苦甘辛,大熱,有毒。

2《本經逢原》:新者有毒,陳者無毒。

【歸經】

入心、肝、肺、胃經。

1《本草經解》:入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經。

2《本草求真》:入脾、胃。

3《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陽明、厥陰經。

【功能主治】

通血脈,御寒氣,行藥勢。治風寒痺痛,筋脈攣急,胸痺,心腹冷痛。

1《別錄》:主行藥勢,殺百邪惡毒氣。

2孟詵:遠脈,養脾氣,扶肝。

3《本草拾遺》:通血脈,厚腸胃,潤皮膚,散濕氣。

4《日華子本草》:除風及下氣。

5《飲膳正要》:阿刺吉酒,主消冷堅積,去寒氣。

6《品彙精要》:解一切蔬菜毒。

7《綱目》:米酒,解馬肉、桐油毒,熱飲之甚良。老酒,和血養氣,暖胃辟寒。燒酒,消冷積寒氣,燥濕痰,開鬱結,止水洩。治霍亂,瘧疾,噎膈,心腹冷痛,陰毒欲死,殺蟲辟瘴,利小便,堅大便;洗赤目腫痛。

8《醫林纂要》:散水,和血,行氣,助腎興陽,發汗。

【用法用量】內服:溫飲、和藥同煎或浸藥。外用:淋洗、漱口或摩擦。

【注意】

陰虛、失血及濕熱甚者忌服。

1《千金·食治》:黃帝雲,暴下後飲酒者,膈上變為伏熱;食生菜飲酒,莫炙腹,令人腸結。扁鵲雲,久飲酒者腐腸爛胃,潰髓蒸筋,傷神損壽;醉當風臥,以扇自扇,成惡風;醉以冷水洗浴,成疼痺;飽食訖,多飲水及酒,成痞僻。

2孫思邈:空腹飲酒醉必患嘔逆。

3孟詵:久飲,軟筋骨,醉臥當風,則成癜風。

4《本草拾遺》:米酒不可合乳飲之,令人氣結。凡酒忌諸甜物。

5《綱目》:畏枳椇、葛花、赤豆花、綠豆粉者,寒勝熱也。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亡精,生痰動火。鹽冷水、綠豆粉解其毒。

【附方】

1治胸痺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樓實一枚(搗),薤白半升,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金匱要略》栝樓薤白白酒湯)

2治冷氣心痛:燒酒入飛鹽飲。(《綱目》)

3治陰毒腹痛:燒酒溫飲。(《綱目》)

4霍亂轉筋而肢冷者:燒酒摩搨患處。(《隨息居飲食譜》)

5治寒濕洩瀉,小便清者:頭燒酒飲之。(《綱目》)

6治寒痰咳嗽:燒酒四兩,豬脂、蜜、香油、茶末各四兩。同浸酒內,煮成一處。每日挑食,以茶下之。(《綱目》)

7治風蟲牙痛:燒酒浸花椒,頻頻漱之。(《綱目》)

8治耳聾:酒三升,碎牡荊子二升。浸七日,去滓,任性服盡。(《千金方》)

9治耳中有轅,如棗稜大,痛不可動者:以火酒滴入,仰之半時。(《怪證奇方》)

十治蛇咬瘡:暖酒淋洗瘡上,日三易。(《廣利方》)

⑾治婦人遍身風瘡作癢;蜂蜜少許,和酒服之。(《奇效良方》)

【各家論述】

1《養生要集》:酒者,能益人,亦能損人。節其分劑而飲之,宣和百脈,消邪卻冷也。若升量轉久,飲之失度,體氣使弱,精神侵昏。宜慎,無失節度。

2陶弘景: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熱性,獨冠群物,藥家多須以行其勢。人飲之使體弊神昏,是其有毒故也。

3《湯液本草》:酒能行諸經不止,與附子相同。味之辛者能散,味苦者能下,味甘者居中而緩也。為導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極高分。若味淡者則利小便而速下。

4王好古:酒,古人惟以麥造曲釀黍,已為辛熱有毒,況今之醞者加以烏頭、巴豆、姜、桂之類大毒大熱之藥,以增其氣味,益加辛熱之餘烈,豈不傷沖和,損精神,涸榮衛,竭天癸,天人壽耶。

5《本草衍義補遺》:酒,《本草》止言其熱而有毒,不言其濕中發熱近於相火,大醉後振寒戰慄者可見矣。又酒性善升,氣必隨之,痰鬱於上,溺澀於下,肺受賊邪,金體火燥,恣飲寒涼,其熱內郁,肺氣得熱,必大傷耗,其始也病淺,或嘔吐,或自汗,或疼癢,或鼻齇,或自洩,或心脾痛,尚可散而出也;病深,或消渴,或內疸,為肺痿,為內痔,為鼓脹,為失明,為哮喘,為勞嗽,為癲癇,為難明之病,倘非具眼,未易處治,可不謹乎。

6汪穎《食物本草》:酒,人知戒早飲,而不知夜飲更甚,既醉既飽,睡而就枕,熱壅傷心傷目,夜氣收斂,酒以發之,亂其清明,勞其脾胃,停濕生瘡,動火助欲,因而以致病者多矣。

7《綱目》:面曲之酒,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御寐。若夫沉緬無度,醉以為常者,輕則致疾敗行,甚則喪軀隕命,其害可勝言哉。燒酒純陽,毒物也,面有細花者為真。與火同性,得火即燃,同乎焰消,北人四時飲之,南人止暑月飲之。其味辛甘,升陽發散,其氣燥熱,勝濕祛寒,故能開怫郁而消沉積,通膈噎而散痰飲,治洩瘧而止冷痛也。辛先入肺,和水飲之,則抑使下行,通調水道,而小便長白。熱能燥金耗血,大腸受刑,故令大便燥結。與姜蒜同飲,即生痔也。若夫暑月飲之,汗出而膈快身涼;赤目洗之,淚出而腫消亦散,此乃從治之方焉。過飲不節,殺人頃刻。按劉克用《病機賦》雲,有人病赤目,以燒酒入鹽飲之,而痛止腫消,蓋燒酒性走,引鹽通行經絡,使鬱結開而邪熱散,此亦反治劫劑也。

8《本草求真》:酒性種類甚多,然總由水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