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滇南本草》
【拼音名】Jīn Tiě Suǒ
【別名】昆明沙參(《植物名實圖考》),獨丁子(《昆明藥植調查報告》),土人參、夷方草、金絲矮坨坨(《滇南本草》整理本),獨定子、蜈蚣七、對葉七、白馬分鬃、麻參(《雲南中草藥》)。
【來源】為石竹科植物金鐵鎖的根。秋後或春初發芽前采收,將根挖起,去淨苗葉,泥土或除去栓皮,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平臥蔓生草本。根圓錐形。莖柔弱,圓柱形,中空,長達32厘米。單葉對生;卵形,先端尖,基部近圓形;上部葉較大,長15~22毫米,寬7~13.5毫米;下部葉較小,成苞片狀,長約2毫米,闊1毫米;近於無柄。2出聚傘花序,每一部分花序下有2苞片;花小,近於無柄,萼筒狹漏斗形。具15稜及5齒;花冠管狀鍾形,花瓣5片,紫黃色,狹匙形;雄蕊5,與萼片對生,花絲線形,藥近圓形,背著;子房倒披針形,由二心皮合成,花柱線形,2枚,柱頭不明顯。果實長棒形,稜顯,具宿萼。種子1枚,倒卵形,褐色。花期6~9月。果實稍後成熟。
【生境分佈】生於松林、山野荒地、山坡。分佈雲南、四川金沙江流域。產於雲南。
【性狀】乾燥根長圓錐形,長約8~15厘米,直徑約0.5~1.5厘米,栓皮黃棕色,有多數縱皺紋;已除去栓皮者,呈黃白色,可見橫孔紋。易折斷,斷麵粉質狀,維管束明顯排列成黃色密集的放射狀紋理。氣無,味辛辣,嘗之刺激喉舌。以支大者為佳。
【化學成份】含氨基酸、有機酸、皂甙、三萜。
【性味】
苦辛,溫,有毒。
1《滇南本草》:性大溫,味辛辣,有小毒。
8《雲南中草藥》:苦辛麻,大溫,有毒。
【功能主治】
除風濕,定痛,止血,祛瘀。治風濕痺痛,胃痛,創傷出血,跌打損傷。
1《滇南本草》:食之令人多吐,專治面寒疼痛,胃氣、心氣疼,攻癰瘡,排膿。細末,每服五分,燒酒送下。
2《雲南中草藥》:止血止痛,活血祛瘀。除風濕。治跌打損傷,創傷出血,風濕疼痛,胃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分;研末或浸酒。外用:研末撒。
【注意】《雲南中草藥》:孕婦忌服。
【附方】治蛔蟲:先服半個油煎雞蛋,隔半小時,再服金鐵鎖粉末二分及剩餘的半個油煎雞蛋。(《雲南中草藥》)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