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

【出處】《本經》

【拼音名】Ju

【別名】黃橘(《本草圖經》)。

【來源】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種橘類的成熟果實。

【原形態】1福橘(《泉南雜誌》),又名:綠橘(《綱目》),紅橘、大紅蜜描、漳橘、紅柑、扁柑、玉林柑、大紅袍、硃砂柑、潮州柑。

小喬木,樹形擴散,樹冠常呈扁圓頭狀,一般高約3米。葉互生,葉片菱狀長橢圓形,長5.5~8厘米,寬2.9~4厘米,兩端漸尖,兩側易向內卷,葉緣有淺鋸齒;葉柄細長,翼葉不甚明顯。花叢生或單生,黃白色;萼5裂;花瓣5,長橢圓形;雄蕊15~18,常3~5枚彼此結合,與柱頭相等長或略長於柱頭。果實扁圓形,縱徑4~4.5厘米,橫徑6~7厘米,頂部平或微凹,基部稜起,呈放射狀;果面光亮,橙紅色,油腺細密而平生;果皮易剝離,瓤囊10瓣左右,腎形;中心柱虛空;汁少,甜而帶酸。種子20~30粒,扁卵圓形,外種皮灰白色,內種皮淡棕色;多胚。花期3月中旬。果熟期12月下旬。

分佈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福建等地。

2朱橘(《本草拾遺》),又名:朱紅橘、赤蜜柑、硃砂橘、遲紅、早衢橘、朱紅、了紅。常綠小喬木,高達5米,枝有刺或無刺。葉片橢圓形,長9厘米,寬4厘米,兩端漸尖,全緣或有波狀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翼葉線形。花腋生或簇生,白色或淡紅色,芳香;花萼杯狀,多數5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矩圓形,質厚;雄蕊多數,著生於花盤的周圍,花絲含生。果實扁圓形,縱徑3.8厘米,橫徑約4.5厘米,頂端稍凹,有乳頭狀突起,基部圓形,稍有肋起,果面朱紅色,粗糙,油腺圓形,小而凹入;瓤囊7瓣,腎形;中心柱小,空虛。種子卵形,先端有嘴狀突起,單胚。花期4~5月。果熟期10月下旬。

分佈陝西、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此外,尚有以下幾種同屬植物供藥用:1溫州蜜橘,分佈浙江;2黃巖蜜橘,分佈浙江;3天台蜜橘,分佈浙扛;4乳橘,分佈江西、浙江;5甜橘,分佈廣東。

【化學成份】福橘含橙皮甙、檸檬酸及還原糖。

溫州蜜橘亦含橙皮甙,果皮中含量較多。果汁中含蘋果酸、檸檬酸、葡萄糖、果糖、蔗糖、維生素C40毫克%。果肉中含胡蘿蔔素0.3毫克%,隱黃素2毫克%,維生素B1_93微克%。果皮中色素及維生素C的含量較果肉為多(參見橘皮條)。

【性味】甘酸,涼。

1陶弘景:味甘酸。

2《本草拾遺》:冷。

3《隨息居飲食譜》:甘,平。

【歸經】1《品彙精要》:行手太陰、足太陰經。

2《本草求真》:專入肺、胃。

【功能主治】開胃理氣,止渴潤肺。治胸膈結氣,嘔逆,消渴。

1孟詵:止洩痢,食之下食,開胸膈痰實結氣。

2《日華子本草》:止消渴,開胃,除胸中膈氣。

3《飲膳正要》:止嘔下氣,利水道,去胸中瘕熱。

4《日用本草》:止渴,潤燥,生津。

5《醫林纂要》:除煩,醒酒。

6《國藥的藥理學》:為滋養劑,並治壞血病。

【注意】風寒咳嗽及有痰飲者不宜食。

【各家論述】《本草求真》:橘穰與皮共屬一物,而性懸殊,橘皮味辛而苦,而橘穰則變味甘而酸也;皮有散痰、開痰理氣之功,而穰則更助痰作飲,及有滯氣之害也。至書有言能治消渴,開胃,併除胸中膈氣,此為內熱亢極,胃氣不寒者而言,若使水虧脾弱,發為咳嗽而日用此恣啖,保無生痰助氣之弊乎。但用蜜煎作果佳。

【摘錄】《*辭典》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