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出自《名醫別錄》
【拼音名】Niu Rou
【英文名】Beef
【別名】牛、水牛
【來源】
藥材基源:為牛科動物黃牛或水牛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2.Bubalusbubalis Linnaeus.
【原形態】
1.黃牛,體第1.5-2m,體重一般在280kg左右。體格強壯結實,頭大額廣,鼻闊口大,上唇上部有兩個大鼻孔,基間皮膚硬而光滑,無毛,稱為鼻鏡。眼、耳都較大。頭上有角1對,左右分開,角之長短、大小隨品種而異彎曲無分枝,中空,內有骨質角髓。四肢勻稱,4路,均有蹄甲,其後方2趾不著地,稱懸蹄。尾較長,尾端具叢毛,毛色大部分為黃色,無雜毛摻混。
2.水牛,體比黃牛肥大,長達2.5m以上。角較長大面扁,上有很多工發紋,頸短,腰腹隆凸。四肢較短,蹄較大。皮厚無汗腺,毛粗而短,體前部較密,後背及胸腹各部較疏。體色大多灰黑色,但亦有黃褐色或白色的。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其性格溫馴,生長較快。食植物性飼料。
資源分佈:1.全國各地均有飼養。
2.全國大部分地區均飼養,以南方水稻田地區為多。
【化學成份】牛肉的化學組成因牛的種類、性別、年齡、生長地區、飼養方法、營養狀況、體軀部位等而不同,其成分含率差距可以很大。大體上,每100g(食部)含蛋白質20.1g,脂肪10.2g;維生素(vitamine)B10.07mg,維生素B20.15mg,鈣7mg,磷170mg,鐵0.90mg。又含膽甾醇(cholesterol)125mg%。牛肉蛋白質所含必需氨基酸甚多,故其營養價值甚高。牛肉的特殊成分,參見霞天膏條。
【歸經】脾;胃經
【功能主治】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主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虛勞贏瘦;腰膝酸軟;消渴;吐瀉;痞積;水腫。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煎汁,適量,或入丸劑。外用:適量,生裹或作丸摩。
【注意】牛自死、病死者,禁食其肉。
【各家論述】
1.《別錄》:主消渴,止宛洩,安中益氣;養脾胃。
2.《千金·食治》:止唾涎出。
3.《本草拾遺》:消水腫,除濕氣,補虛,令人強筋骨、壯健。
4.《滇南本草》:水牛肉,能安胎補血。
5.《韓氏醫通》:黃牛肉,補氣,與綿黃芪同功。
6.《丹溪心法》:倒倉法,治癱勞蠱癩等證,推陳致新,扶虛補損,可吐可下。用黃色肥牯牛腿精肉二十斤或十五斤,取長流水於大鍋內煮,以肉爛成渣為度,濾去渣,用肉湯再熬如琥珀色。隔宿不吃晚飯,大便秘者,隔宿進神芎丸,不秘者不用。五更溫服一鐘,伺膈間藥行,又續續服至七、八鐘,病人不欲服,強再與之。必身體皮毛皆痛。方見吐下。寒月則重湯溫之。病在上,欲吐多者須緊服,又不可太緊,恐其不納;病在下,欲利多者,須疏服,又不可太疏,恐其不達,臨時消息。大抵先見下,方可使吐,須極吐下,伺其上下積俱出盡,在大便中見如胡桃肉狀無臭氣則止。吐利後或渴,不得與湯。其小便必長,取以飲病者,與一、二碗,非惟可以止渴,抑且可以滌濯余垢。睡一二日,覺饑甚,乃與粥淡食之。待三日後,始與少菜羹自養。半月覺精神煥發,形體輕健,沉痾悉定矣。法曰:腸胃為市,以其無物不有,而谷為最多,故曰倉。倉,積穀之室也。倒者,傾去舊積而滌濯使之潔淨也,經曰:胃為受盛之官。故五味入口,即入於胃,留毒不散,積聚既久,致傷沖和,諸病生焉。今用黃牯牛肉,肉者胃之藥也,熟而為液,無形之物也,橫散入肉絡,由腸胃而滲透肌膚毛竅爪甲無不入也。積聚久則形質成,依附腸胃回薄曲折處,以為糟粕之窠臼,阻礙津液氣血,熏蒸燔灼成病,自非剖腸刮骨之神妙,孰能去之,又豈合勺銖兩之丸散,所能竅犯其藩牆戶牖乎。夫牛肉全重厚和順之性,潤枯澤槁,豈有損也。
7.《綱目》:韓怐言,牛肉補氣,與黃芪同功。觀丹溪朱氏倒倉法論而引申觸類,則牛之補土可心解矣。蓋肉者胃之藥也,熟而為液,無形之物也,故能由腸胃而透肌膚、毛竅、爪甲,無所不到。在表者因吐而得汗,在清道者自吐而去,在濁道者自利而除,有如洪水泛漲,陳莝順流而去,盎然渙然,潤澤枯槁,而有精爽之樂也。
8.《醫林纂要》:牛肉味甘,專補脾土,脾胃者,後天氣血之本,補此則無不補矣。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