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貴州民間方藥集》
【拼音名】Nuo Mǐ Tenɡ
【別名】捆仙繩(《天寶本草》),糯米菜(《峨嵋藥植》),糯米草、米漿籐(《貴州民間方藥集》),生扯攏、筲箕籐(《民間常用草藥彙編》),鐵箍蔓草(《貴陽民間藥草》),玄麻根(《四川中藥志》),紅米籐、紅飯籐(《浙江民間常用草藥》),霧水葛、自消散、鐵節草(《廣西中草藥》),小鐵箍、小粘藥、紅頭帶(《雲南中草藥》),紅石薯、豬仔菜、貫線草(《福建中草藥》),土加籐(《雲南中草藥選》)。
【來源】為蕁麻科植物糯米團的帶根全草。全年可采。
【原形態】
糯米團,又名:蔓薴麻。
多年生草本,直立或斜傾,或下部臥地而頂部上伸,通常有剛毛。主根粗肥,圓錐形。葉對生,卵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3.5~7厘米,寬1~2厘米,先端鈍尖或漸尖,基部圓形至近心形,全緣,基脈3出,網脈在葉背者明顯,有剛毛,上面粗糙,或有剛毛;無柄或有短柄;托葉闊卵形。花小,單性,雌雄同株,簇生於葉腋,黃綠色;雄花被裂片3~5,在蕾中鑷合狀排列,裂片急內彎,背部有橫摺,形成一環,環上有剛毛,雄蕊5;雌花花萼筒狀,柱頭鑽形,瘦果闊卵形,先端尖,縱稜突起,黑色,光滑。花期7~8月。
【生境分佈】生於溪谷林下陰濕處,山麓水溝邊。分佈江蘇、浙江、安徽、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產於四川、貴州、浙江等地。
【性狀】乾燥帶根全草,根粗壯,肉質,圓錐形,有支根;表面淺紅棕色;不易折斷,斷面略粗糙,呈淺棕黃色。莖黃褐色。葉多破碎,暗綠色,粗糙有毛。氣微、味淡。
【性味】
甘苦,涼。
1《貴陽民間藥草》:酸辛,寒,無毒。
2《四川中藥產》:性平,味淡,無毒。
3《福建中草藥》:甘微苦,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健脾,止血。治療瘡,癰腫,瘰疬,痢疾,婦女白帶,小兒疳積,吐血,外傷出血。
1《天寶本草》:治跌打傷,癢疬,諸瘡癰疽發背。
2《峨嵋藥植》:根:搗爛,敷治刀槍傷。
3《貴州民間方藥檠》:補虛,催乳。
4《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增血液,健脾胃,固中養血。燉肉內服治心臟衰弱。
5《四川中藥志》:健脾補腎。治乳炎及小兒疳積。
6《貴州草藥》:清熱解毒,健脾消積,止血。治療瘡,九子瘍,小兒食積脹滿,外傷出血。
7《雲南中草藥》:接骨生肌,消炎止瀉。治痢疾,痛經。
8《福建中草藥》;清熱涼血,消腫解毒。治吐血,濕熱白帶,對口瘡,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5錢(鮮者1~3兩);或燉肉。外用:搗敷。
【附方】
1治濕熱白帶:鮮蔓薴麻全草一至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2治小兒積食脹滿:糯米籐根一兩,煨水服。(《貴州草藥》)
3治血管神經性水腫:糯米團鮮根,加食鹽搗爛外敷局部,四至六小時換藥一次。(《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4治癰瘡膿腫:霧水葛適量搗爛,初起者加食鹽少許調敷;已成膿者加黃糖調敷。(《廣西中草藥》)
5治下肢慢性潰瘍:霧水葛、三角泡、桉樹葉各適量。搗爛敷患處。(《廣西中草藥》)
6治對口瘡:鮮蔓薴麻葉搗爛敷患處。(《福建中草藥》)
7治痢疾,痛經:糯米草二至三錢,水煎服。(《雲南中草藥》)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