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植物名實圖考》
【拼音名】Pinɡ ěr Xiǎo Cǎo
【別名】獨葉一枝槍(《百草鏡》),一支箭、單槍一支箭、蛇舌草(《貴州民間方藥集》),蛇吐須、蛇咬一支箭、吞弓含箭、獨腳黃、矛盾草(《貴州草藥》)。
【來源】為瓶爾小草科植物瓶爾小草的全草。夏、秋采收,洗淨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7~20厘米,冬天無葉。根莖短,直立;根多數,黃色細長。營養葉1片,狹卵形或狹披針形,少有為矩圓形,長3~12厘米,寬1~4厘米,先端鈍或稍急尖,基部短楔形,全緣,稍肉質;葉脈網狀,中脈兩側的二次細脈與中脈平行。孢子葉初夏從營養葉腋間抽出;具柄,約為營養葉片的兩倍長;孢於囊10~50對,排列為2行,形成穗狀,淡黃色;孢子囊無環狀蓋,熟時橫裂;孢子球狀四面形,具小突起。
【生境分佈】生於陰濕的山地、河岸及溝邊。分佈東北、陝西、湖北、雲南、貴州、廣西、台灣及長江下游等地。
【化學成份】葉含3-o-甲基槲皮素-7-0-雙葡萄糖甙-4』-o-葡萄糖甙。
【性味】
甘,平。
1《綱目拾遺》:味甘淡。
2《廣西藥植圖志》:味甘微酸,氣平,性涼,無毒。
3《貴州草藥》:辛,平。
【歸經】《綱目拾遺》:入肺經。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鎮痛,解毒。治肺熱咳嗽,勞傷吐血,肺癰,黃疸,胃痛,痧症腹痛,淋濁,癰腫瘡毒,蛇蟲咬傷,跌打損傷。
1《綱目拾遺》:行血涼血,清肺火。治吐血,勞傷,肺癰,肺痿,黃疸,心疼,跌打,風氣,傷力,咳嗽,咯血,腫毒。
2《貴州民間方藥集》:外敷治蛇咬傷,消癰腫瘡毒,並治脫肛;亦有用為水臌瀉後之補劑者。
3《南寧市藥物誌》:清熱解毒涼血。治蛇傷,淋濁;止吐血,療勞傷。
4《貴州草藥》:化瘀,解毒,鎮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研末。外用:搗敷或研末調塗。
【附方】
1治心胃氣痛,頑固久病:一支箭干粉,每服五厘,酒送下。(《廣西藥植圖志》)
2治痧症腹痛:一支箭三至五錢。煎水兌酒服。(《貴州草藥》)
3治痔瘡、疔瘡:一支箭五錢。水煎服。(《貴州草藥》)
4治瘡毒不清,愈而又發:鮮一支箭一大把。洗淨,和豬肉燉服。(《貴陽市秘方驗方》)
5治諸毒蟲咬:獨葉一枝槍草,生擦之。(《任城日記》)
6治蛇咬傷:一支箭三至五錢,煎水服;另搗絨敷患處。又此藥含口中,可預防蛇毒。(《貴州草藥》)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