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和謙

方和謙

方和謙,男,漢族,1923年12月出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主任醫師、教授,1948年8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都國醫名師」。 

他出身京城中醫世家,父親方伯屏、兄長方鳴謙皆名中醫

他精通傷寒,卻不自詡為經方派,主張經方和時方合用,自創多張經驗方

他對京劇、象棋、美食樣樣愛好,還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

初見方和謙,是在北京朝陽醫院的特需門診裡。此時他正與帶教的青年醫師探討一個臨床教案。方和謙在講解桂枝湯的臨床應用時,不時引用《傷寒論》中的原文,如數家珍,脫口而出。如果不是親眼所見,難以相信眼前這位精神矍鑠、思路清晰的國醫大師竟然已有86歲高齡。

在北京中醫界,提起朝陽醫院,人們會不約而同地提到方和謙的大名。他在患者的心中是老專家、好醫生,在科室同事的心中是好領導、好前輩、好老師。他在北京及全國的名望,來自於他淵博的學識、高超的醫技、謙和的人品,他一直以「醫療戰線上的一名小兵」自居,一句「老牛已知夕陽晚,不待揚鞭自奮蹄」讓人對他孜孜不倦、勤於治學的奮鬥精神敬佩不已。


醫術精湛堪為大醫

他處方用藥,藥少力專,一服藥通常幾塊錢;開湯藥十分注重口感,盡量不用太苦或太難聞的藥。病人稱讚「方老藥味少,味道不難喝,還解決問題」。  

方和謙的醫術在中醫界有口皆碑。北京許多綜合醫院在危重病人治療無效時,常請方和謙會診,他獨到的醫術使許多疑難病患者起死回生、轉危為安。他擅長醫治各種疑難雜症,60餘載的行醫生涯中,救治過的患者不計其數。1958年在北京中醫醫院行醫,到1968年調至北京朝陽醫院中醫科及現在的特需門診。

幾年前,一位81歲的老人長期患糖尿病,出現嚴重的併發症糖尿病足,來到朝陽醫院找到方和謙。老人左腳趾亞急性壞死,腳趾呈黑紫色已1月有餘,行動十分困難。西醫認為只有截肢。老人和家屬處在兩難之中。後經人介紹,老人找到了方和謙求診。方和謙仔細詢問後,確認此病皆因元氣不足、氣陰兩虛引起。遂投以自創的「滋補湯」以培補元氣、扶正祛邪。兩周後,患者用完方和謙的12服「滋補湯」後,四肢浮腫均有好轉。6周後,患者組織壞疽痊癒。再來院就診時,但見老人面色紅潤,活動自如,已可以緩慢行走。

方和謙的醫術不僅在國內具有很高的聲望,國外一些華人朋友也常常慕名而來。

2004年,他接診了一位美籍華人姜先生。姜先生9年來持續腹瀉、腹痛、便血,在美國被診斷為「克隆氏病」。姜先生在美國就診西醫,治療近兩年均不見起色。美國醫生表示無藥可治,建議姜先生手術治療。姜先生回國後在多家醫院求助於中醫,服用各類方劑1年多,但仍未痊癒。方和謙見其形體消瘦,問診得知患者腹痛、腹脹、大便溏瀉多年。病人的鋇餐造影檢查結果為:迴腸節段性狹窄,假性憩息室形成。方和謙確診其證候為脾氣虧虛,濕停氣阻。隨後,對症用藥,採用參苓白朮散組方健脾化濕,香連丸理氣止痛,1周後姜先生再次來就診時,病情明顯好轉。兩年間,姜先生堅持打「飛的」往返於兩國,每次回國前都隨行帶六七十服方和謙開的中藥,最終疾病痊癒,令美國醫生稱奇不已。

方和謙常教導身邊弟子,「患者是我們的衣食父母」,「醫乃仁術也」。患者不論職位高低、貧富親疏,都要一視同仁、高度負責。方和謙84歲時,仍每週出5~6天門診,每次要接待30個病人左右,其精神令年輕人欽佩。

他處方用藥,藥少力專,絕無大處方,很少用犀角、羚羊角、麝香等貴重藥,力求簡、便、廉解決問題,一服藥通常才幾塊錢,最多十幾塊錢;方和謙用藥特別注意顧護脾胃,每每加生稻芽、焦神曲等「保胃氣,存津液」;開湯藥時十分注重口感,太苦或太難聞的藥盡量不用。病人稱讚「方老的藥藥味少,味道不難喝,還解決問題」,「坐在這兒病就好了一半」。


法宗仲景不泥其方

方和謙精通傷寒,卻不自詡為經方派,他主張經方和時方合用。上世紀60年代他主編的《北京市流行性乙腦炎治療紀實》,當時北京各醫院的中醫醫生人手1冊,產生廣泛影響。

方和謙堅持弘揚仲景學術、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他認為21世紀中醫學術的發展,不能墨守陳規,只有在深刻領會仲景學術的基礎上,才能融會貫通,靈活運用,所謂師其法而不泥其方。方和謙精通傷寒,卻不自詡為經方派。他主張經方和時方合用,用之得當,效如桴鼓;且經方有限,滿足不了疾病譜的發展需要,要靠時方來補充。他對古方學以致用並有所創新,如《金匱要略》治療「虛勞虛煩不得眠」用酸棗仁湯,方和謙又從「竹皮大丸」方中取竹茹、白薇二味藥加入,對陰虛髒燥的失眠有良效。

他善用「和法」,強調正氣為本、扶正以驅邪的治療觀,提出「和為扶正,解為散邪」的精闢見解,並獨創「滋補湯」、「和肝湯」,在臨床中為很多危重患者解除了病痛。

方和謙倡導中西醫結合,優勢互補。中醫學術、西醫學術都需要古為今用、精益求精,二者可以相互補充,但絕不是相互湊合。作為一名現代中醫,可以利用現代醫學診查手段,配合四診合參,有利於中醫診斷;但不能唯檢查論,丟棄辨證論治。中醫和西醫對疾病的認識、歸類、診斷等各有自己的觀點,不顧客觀實際、生搬硬套的「對號入座」是對中西醫學的褻瀆,不但治不好病,還會貽誤病情。

1956年夏季,一場突如其來的流行性乙腦肆虐北京,作為北京市衛生局中醫科的一員,方和謙投入到乙腦的搶救治療中。北京市衛生局採用1955年石家莊用「白虎湯」治乙腦的經驗,竟然效果甚微,最後請來中國中醫研究院的蒲輔周先生和岳中美先生指導會診。蒲老認為,1955年為燥火當令,陽明內熱,故用「白虎湯」有效;而1956年雨水多,濕氣重,應用芳香化濁、透表散邪治療。蒲輔周採用藿香正氣散組方,使該病療效達到90%以上,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乙腦病的診治,給方和謙上了終生受益的一課。他進一步體會到在學術上只有實事求是,不能脫離辨證論治,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對風寒暑濕燥火六淫治病的分證掌握上,要靈活運用,不可固執己見。為總結乙腦治療經驗,1957年,方和謙主編了《北京市流行性乙腦炎治療紀實》手冊,書中收集了200多個病案,由北京市衛生局印製200冊,發至各醫療單位。當時,北京各醫院的中醫醫生人手一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之後他又主編了《燕山夜話》等書。

2003年3月非典暴發,方和謙認為中醫藥應有所發揮,4月份就向北京朝陽醫院中醫科及院黨委請命。上級顧及其80高齡,未批准其去非典一線的請求。即使留在醫院,在非典高峰期,方和謙仍堅持出門診、查病房。他擬好預防處方發放到醫院醫務人員手中,說「沒有什麼好怕的」,讓身邊的醫務人員深受教育和鼓舞。作為國家級老中醫專家,方和謙積極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建方獻策,並認為非典不同階段有夾寒夾濕的區別,仍需辨證論治,為戰勝非典立下了一份汗馬功勞。


幾經風雨不改初衷

方和謙曾一度不能行醫,在一家磚廠做工。磚廠廠長說:「你燒磚不在行,你喜歡醫生這個職業,你還是去做醫生吧。」

方和謙1923年出生於山東煙台,父親方伯屏是京城十大名醫之一。方和謙自幼便接觸到大量中醫典籍。在接受了兩年私塾教育之後,從初中起,方和謙參加了父親在家開辦的三期中醫講習班,學習了《醫學三字經》、《內經》、《傷寒論》等醫學專著。在反覆誦讀學習中,方和謙從少年起就打下了堅實的中醫基礎。同時,在父親的診所裡隨父行醫,替父親作開診準備,為前來就診的病人換藥,抄方佐診,邊干邊學。

16歲那年,一位60多歲的老人生「項癰」久潰不愈,仔細切脈問診後,方伯屏採用了《備急灸方》中「騎竹馬灸法」,即病人架空騎在一根包裹著棉被的竹槓上,兩邊有兩個人架住病人,用點燃的艾絨熏烤瘡口。這種少見的療法讓一旁隨診的少年方和謙感到不可思議,然而令他驚奇的是,灸10壯以後,患者瘡口竟結痂痊癒了。

中醫治病之神奇進一步堅定了方和謙繼承家學的行醫志向。除了將大量醫學經典背得爛熟於心外,父親所撰的《醫家秘奧》及3本醫學筆記也是他寶貴的學習資料。他每天隨父臨診6小時後,堅持讀書3小時。至今方和謙對《傷寒論》397篇113方,仍然倒背如流。

1942年,19歲的方和謙參加了北京市衛生局中醫考試。面試答辯時,主考官口試提問:「中藥為何能治病?」這道題聽來頗有難度,學生所作答案也是五花八門,難倒過不少人。方和謙略加思索,從容不迫地對答:「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而常也。」他將《內經》的相關經文脫口背出,對此簡潔而精闢的回答,老師給了滿分。考試後,方和謙獲得了執業資格,「方和謙診所」隨之掛牌,開始了獨立行醫的生涯。

方和謙概括自己的行醫歷程為「風風雨雨」。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醫藥也揭開了新的歷史篇章。然而,由於政治原因,中醫藥走過了一段艱難而曲折的歷程。這段時期,方和謙在私營油莊做過店員,在雙橋磚廠當過工人,但他牢記父親遺訓「不謀其他職業,仍當業醫工作」。

幸運的是,磚廠廠長特別照顧方和謙,他說:「你燒磚不在行,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