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棯子

【出處】《生草藥性備要》

【拼音名】Shān Shěn Zǐ

【別名】豆棯干(《廣西中藥志》)。

【來源】為桃金娘科植物桃金娘的果實。秋季採取成熟的果實,曬乾。

【原形態】

桃金娘(《花鏡》),又名:金絲桃(《花鏡》),山菍(《本草求原》);桃娘、水刀蓮、江棯、崗棯、當梨、棯子、豆捻、麥棯、山東棯、烏肚子、山多奶、多蓮、蘇園子。

小灌木,高1~2米。幼枝密被柔毛葉對生,具短柄,近革質,橢圓形或倒卵形,長3~6厘米,寬1.5~3.6厘米,先端鈍,基部圓形,全緣,下面密被短柔毛,基部具主脈3條,很少5條。聚傘花序,有1叫花,總梗較葉柄長;苞片似葉,但較小;花直徑約2厘米;萼管長約6毫米,裂片5,圓形,不等長;花瓣5,玫瑰紅色,外面被短柔毛;雄蕊多數,分離,排成數列;子房下位,2~6室。漿果球形,直徑可達1.4厘米,熟時暗紫色。花期5~7月。果期7~9月。

本植物的根(山棯根)、葉(山棯葉)、花(桃金娘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佈】生於丘陵及曠野間。分佈廣東、廣西、台灣、福建、雲南、貴州、湖南等地。產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性狀】乾燥的果實呈長圓球形,一端稍尖,逕約1厘米。外表土黃色或暗綠褐色。質較硬,頂端有宿存萼片5枚及花柱之殘跡。內有種子多數,黃白色,扁平。味淡微甜,氣微香。以個大、無蟲蛀、乾燥者為佳。

【性味】

甘澀,平。

1《本草求原》:甘,平。

2《南寧市藥物誌》:甘澀。

【功能主治】

養血,止血,澀腸,固精。治血虛,吐血,鼻衄,便血,痢疾,脫肛,耳鳴,遺精,血崩,帶下。

1《生草藥性備要》:健大腸,亦治蛇傷。』

2《綱目拾遺》:養血,明目。

3《本草求原》:止痢、赤白帶,生肌止血。

4《南寧市藥物誌》:補血收斂。治腰腎酸痛,水瀉,療婦人血崩,痧麻夾經。果浸酒補血。

5《廣東中藥》:治夜多小便,耳鳴遺精。炒黑治血崩。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5錢(鮮者1~2兩);或浸酒。外用:燒存性研末調敷。

【注意】《南寧市藥物誌》:大便秘結者忌服。

【附方】

1治孕婦貧血,病後體虛,神經衰弱:崗棯乾果三至五錢。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2治勞傷咳血:桃金娘乾果浸人尿二星期,曬乾,新瓦上鍛存性,研細末。每次三錢,日二次,童便沖服。(《福建中草藥》)

3治鼻血:山棯子干五錢,塘虱魚二條。以清水三碗,煎至大半碗,服之。(《嶺南草藥志》)

4治便血:山棯子干半兩。水二碗,煎至八分服,日一次,連服數次。(《閩南民間草藥》)

5治痢疾:山棯子一至二兩。洗淨,和水適量煎,臨服時再加入蜂蜜和服。(《閩南民間草藥》)

6治脫肛:山棯子二至三兩。煮豬肚腸服。(《嶺南草藥志》)

7治血崩、吐血、刀傷出血:山棯子曬乾,炒黑如炭,研細末存貯候用。每服五錢至一兩,以開水沖服。外傷可作外敷用。(《嶺南草藥志》)

8治燙傷:山棯子干,鍛存性,研細末和茶油抹患處,日一次。(《閩南民間草藥》)

【摘錄】《*辭典》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