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生元

他生於中醫世家,是著名中醫學家、扶陽學派代表人物吳佩衡之子。臨證擅用仲景之四逆湯、白通湯、附子湯等,尤其善用附子辨治諸多疑難危急重症,力挽沉痾,為我國當代扶陽學術流派傑出代表。

吳生元,男,1937年3月生,雲南昆明人,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雲南省中醫醫院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著名中醫學家、扶陽學派代表人物吳佩衡之子、學術繼承人。

1960年畢業於昆明醫學院醫療專業,1960年至1970年跟師吳佩衡學習,1962年至1965年雲南中醫學院中醫專業進修結業,雲南省第四屆黨代會代表、中華中醫藥學會理事、雲南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內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第二、五批、雲南省首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指導教師、雲南省科協常委,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96年被雲南省政府評為首批「雲南省名中醫」,1999年被雲南省總工會授予「雲南省醫德醫風先進個人」,2006年被中華中醫藥學會授予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

承家學,重附子,屢起沉痾享盛譽

出生中醫世家,幼承庭訓、勤奮好學,熟讀經典、博覽古今,仁醫仁術、采眾家之長。臨證擅用仲景之四逆湯、白通湯、附子湯等,診治外感病、風濕病、脾胃病、老年病及咳嗽病等,尤其善用附子辨治諸多疑難危急重症,力挽沉痾,為我國當代扶陽學術流派傑出代表。年近八旬仍堅持門診、查房,年門診量逾5000人次,病家遍及雲南省內地市縣及川、渝、黔、桂等地,更有遠從海外慕名來、滿意而歸的患者。世譽「第二代吳附子」。

宗經典,重溫通,拓扶陽學說新篇

學術秉承《內經》重「陽氣」及仲景溫陽扶正思想,傳承、發揚了鄭欽安、吳佩衡扶陽學說之精華,系統闡述了「產熱不足所致陽虛陰寒證」發病理論,主張「扶陽氣、存津液」治療大法,深諳東垣「顧護脾胃」要義,施用扶陽,又重溫通,拓展了扶陽適應證;弘揚家學「少陽為氣血之樞,少陰為生死之樞」之說,為中醫急症學夯實了基礎。

強學科,重普及,播扶陽學術種子

數十年來,積極投身中醫學科建設及學術傳承。一方面,為醫院的建設發展殫精竭慮,建立的風濕科成為國家中管局重點專科、重點學科,國家臨床重點專科,雲南省中醫名科。另一方面,支持基層醫院的建設和發展,重視基層的幫扶普及工作,先後主辦學習班30餘次,親至西雙版納、德宏、大理等中醫醫院義診、講學、指導查房及科研百餘次,不遺餘力為基層的人才培養、重點專科、學科建設提供多方面支持。

抓傳承,重育人,造扶陽學術梯隊

作為吳佩衡扶陽學術流派第二代傳人,對學生諄諄教誨、傾囊相授,先後培養6位學術繼承人,還有雲南省內外數以百計的中醫藥工作者,先後跟師學習,得以一睹吳氏精於辨證、獨到的診療風範。建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吳生元名醫工作室」、「吳佩衡扶陽學術流派工作室」,傳承、創新了扶陽學術理論與實踐。

融中西,重科研,結「扶陽」碩果

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多項,獲雲南省科技成果三等獎1項、雲南省科學技術工作貢獻獎2項、衛生科技成果二等獎1項。編著《傷寒論講義》、《吳佩衡醫案》等專著18部,發表論文37篇。研製「痛風消顆粒」、「痛風清洗劑」、「蠲痺顆粒」等中藥製劑,為中醫學術的發展、理論創新及新藥開發研究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入社會,重獻策,傾心中醫事業發展

多年來,參與《雲南省發展中醫條例》、《雲南省中藥材標準》制定,指導民族醫藥學科建設與發展。擔任國家21世紀傣醫本科教育規劃教材學術委員會專家、雲南老年報醫療保健知識顧問、楚雄州人民政府天然藥業發展工作顧問、雲南省藥品安全性監測與再評價咨詢專家等,為中醫藥、民族醫藥事業的發展嘔心瀝血。

吳生元同志秉承家學而獨有創獲,奉獻雲南而放眼全國,醫德高尚而誨人不倦。53年來,在中醫臨床、教育、科研及管理領域兢兢業業、成績斐然。作為我國無數岐黃子弟中優秀的一員,使得彩雲之南的人民安居樂業,使得源遠流長的中醫藥事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