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雷公炮炙論》
【拼音名】Shan Yu
【別名】鱣(《山海經》),黃鱣(《異苑》),鱣魚(《千金·食治》),海蛇(《黑龍江中藥》)。
【來源】為鱔科動物黃鱔的肉或全體。
【原形態】
黃鱔(徐衷《南方草物狀》)
體細長如蛇,前段圓,向後漸側扁,尾部尖細。體長24~40厘米。頭圓,其高較體高為大。吻端尖,唇發達,下唇尤其肥厚。上下頜與口蓋骨上都有細齒。眼小,為一薄皮所覆蓋。2鼻孔分離較遠,後鼻孔在眼前緣上方,前鼻孔在吻端。左右鰓孔在腹面合而為一,呈V字形。鰓膜連於鰓峽。體潤滑無鱗。無偶鰭,背鰭和臀鰭均退化,僅留低下的皮褶,無軟刺,都與尾鰭相聯合。尾鰭尖細。體色微黃或橙黃,全體滿佈黑色小斑點,腹部灰白色。
棲於河道、湖泊、溝渠及稻田中,白晝喜藏於泥質水底的洞穴中,或堤岸石隙中,夜出覓食,以昆蟲、蛙類、小魚等動物為食。產卵期6~8月。
本動物的皮(鱔魚皮)、骨(鱔魚骨)、血(鱔魚血)、頭(鱔魚頭)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佈】分佈很廣,除西北、西南外,全國各地均有。
【化學成份】食部每100克含水分80克,蛋白質18.8克,脂肪0.9克,灰分1克,鈣38毫克,磷150毫克,鐵1.6毫克。
【性味】
甘,溫。
1《別錄》:味甘,大溫,無毒。
2《千金·食治》:平,無毒。
3《醫林纂要》:甘鹹,溫,有微毒。
【歸經】
入肝、脾、腎經。
1《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脾經。
2《本草新編》:入脾、腎二經。
3《本草求真》:入肝、腎。
【功能主治】
補虛損,除風濕,強筋骨。治癆傷,風寒濕痺,產後淋瀝,下痢膿血,痔瘺,臁瘡。
1《別錄》:主補中益血,療沈唇。
2《千金·食治》:主少氣吸吸,足不能立地。
3孟詵:補五藏,逐十二風邪。治風濕。
4《本草拾遺》:主濕痺氣,補虛損,婦人產後淋瀝,血氣不調,羸瘦,止血,除腹中冷氣腸鳴。
5《本草衍義補遺》:善補氣。
6《滇南本草》:治癆傷,添精益髓,壯筋骨。
7《本草蒙筌》:去狐臭。
8《綱目》:專貼一切冷漏、痔瘺、臁瘡。
9《本草匯》:治痢疾。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搗肉為丸或焙研為散。外用:剖片敷貼。
【注意】
1《別錄》:時行病起,食之多復。
2《本草經疏》:凡病屬虛熱者不宜食。
3《隨息居飲食譜》:時病前後,瘧、痢、脹滿諸病均大忌。
【附方】
1增力氣:熊筋、虎骨、當歸、人參等分。為末,酒蒸大鱔魚,取肉搗爛為丸。每日空腹酒下兩許。(《本經逢原》大力丸)
2治久痢虛症,便膿血:黃鱔魚一條,紅糖三錢(炒)。將鱔魚去肚雜,以新瓦焙枯,和糖研末,開水吞服。(《雲南中醫驗方》)
3治內痔出血:鱔魚煮食。(《便民食療》)
【各家論述】《本草經疏》:鱔魚,甘溫具足,所以能補中益血。甘溫能通經脈,療風邪,故又主療沈唇,及今人用之以治口眼歪斜也。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