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雷公炮炙論》
【拼音名】Tiān Ma
【別名】鬼督郵(《本經》),明天麻(《臨證指南醫案》),水洋芋(《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冬彭(藏名)。
【來源】為蘭科植物天麻的根莖。冬、春兩季採挖,冬采者名冬麻,質量優良;春采者名春麻,質量不如冬麻好。挖出後,除去地上莖及鬚根,洗淨泥土,用清水泡,及時擦去粗皮,隨即放入清水或白礬水浸泡,再水煮或蒸透,至中心無白點時為度,取出晾乾,曬乾或烘乾。
【原形態】
天麻,又名:赤箭、離母(《本經》),神草(《吳普本草》),獨搖芝(《抱朴子》),赤箭脂、定風草(《藥性論》),合離(《酉陽雜俎》),合離草、獨搖(《本草圖經》),白龍皮、赤箭芝(《綱目》),自動草(《湖南藥物誌》)。
多年生寄生草本,高60~100厘米,全體不含葉綠素。塊莖肥厚,肉質長圓形,長約10厘米,直徑3~4.5厘米,有不甚明顯的環節。莖直立,圓柱形,黃赤色。葉呈鱗片狀,膜質,長1~2厘米,具細脈,下部短鞘狀。花序為穗狀的總狀花序,長10~30厘米,花黃赤色;花梗短,長2~3毫米;苞片膜質,狹披針形或線狀長橢圓形;花被管歪壺狀,口部斜形,長7~8毫米,基部下側稍膨大,裂片小,三角形;唇瓣高於花被管的2/3,具3裂片,中央裂片較大,其基部在花管內呈短柄狀;子房下位,長5~6毫米,光滑,上有數條稜。蒴果長圓形至長圓倒卵形,長約15毫米,具短梗。種子多而細小,粉末狀,花期6~7月。果期7~8月。
本植物的莖葉(天麻莖葉)、果實(天麻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佈】生於林下陰濕、腐殖質較厚的地方。分佈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安徽、湖北、四川、貴州、雲南、陝西、西藏等地。主產雲南、四川、貴州等地。
【性狀】乾燥根莖為長橢圓形,略扁,皺縮而彎曲,一端有殘留莖基,紅色或棕紅色,俗稱鸚哥嘴,另一端有圓形的根痕,長6~10厘米,直徑2~5厘米,厚0.9~2厘米。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半透明,常有淺色片狀的外皮殘留,多縱皺,並可見數行不甚明顯的鬚根痕排列成環。冬麻皺紋細而少,春麻皺紋粗大。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略平坦,角質,黃白色或淡棕色,有光澤。嚼之發脆,有粘性。氣特異,味甘。以色黃白、半透明、肥大堅實者為佳。色灰褐、外皮未去淨、體輕、斷面中空者為次。
【鑒別】
1.有的殘存表皮組織。皮層外側單列至數列細胞壁稍增厚,可見稀疏的壁孔;厚壁細胞多角形或類長圓形,常呈連珠狀增厚,微木化。中柱薄壁細胞較大,類圓形或多角形,有時可見紋孔。維管束外韌型或周韌型,散在,導管兩個至數個成群,非木化。薄壁組織中可見草酸鈣針晶束,有的散在;薄壁細胞中含多糖類團塊狀物,遇碘液顯棕或淺棕紫色。
2.取粉末,製成10%水浸液,加碘試液2-4滴,顯紫紅至酒紅色。
3.取粉末,製成10%乙醇(45%)浸液,加硝酸汞試液0.5ml,加熱,溶液顯玫瑰紅色,並產生黃色沉澱。
4.取粉末,製成5%乙醇浸液,在紫外光燈下顯石綠色螢光。
【炮製】
天麻:揀去雜質,大小分檔,用水浸泡至七成透,撈出,稍晾,再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曬乾。炒天麻:先用文火將鍋燒熱,隨即將片倒入,炒至微黃色為度。煨天麻:將天麻片平鋪於噴過水的表芯紙上,置鍋內,用文火燒至紙色焦黃,不斷將藥片翻動至兩面老黃色為度。
1《雷公炮炙論》:修事天麻十兩,用蒺藜子一鎰,緩火熬焦熟後,便先安置天麻十兩於瓶中,上用火熬過蒺藜子蓋內,外便用三重紙蓋並系。從已至未時,又出蒺藜子,再入熬炒,准前安天麻瓶內,用炒了蒺藜子於中,依前蓋,又隔一伏時後出。如此七遍,瓶盛出後,用布拭上氣汗,用刀劈,焙之,細銼,單搗。
2《綱目》:若治肝經風虛,惟洗淨,以濕紙包,於糠火中煨熟,取出切片,酒浸一宿,焙乾用。
【性味】
甘,平。
1《本經》:味辛,溫。
2《藥性論》:無毒。味甘,平。
3《醫學啟源》:氣平,味苦。
【歸經】
入肝經。
1《綱目》:入肝經氣分。
2《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肝、膀胱二經。
3《本草新編》:入脾、腎、肝、膽、心經。
【功能主治】
息風,定驚。治眩暈眼黑,頭風頭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語言蹇澀,小兒驚癇動風。
1《本經》:主惡氣,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
2《別錄》:消癰腫,下支滿,疝,下血。
3《藥性論》:治冷氣頑痺,癱緩不遂,語多恍惚,多驚失志。
4《日華子本草》:助陽氣,補五勞七傷,通血脈,開竅。
5《開寶本草》:主諸風濕痺,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利腰膝,強筋力。
6張元素:治風虛眩暈頭痛。
7《本草匯言》:主頭風,頭痛,頭暈虛旋,癲癇強痙,四肢攣急,語言不順,一切中風,風痰。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注意】《雷公炮炙論》:使御風草根,勿使天麻,二件若同用,即令人有腸結之患。
【附方】
1治偏正頭痛,首風攻注,眼目腫疼昏暗,頭目旋運,起坐不能:天麻一兩半,附子(炮製,去皮、臍)一兩,半夏(湯洗七遍,去滑)一兩,荊芥穗半兩,木香半兩,桂(去粗皮)一分,芎藭半兩。上七味,搗羅為末,入乳香勻和,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漸加至十丸,茶清下,日三。(《聖濟總錄》天麻丸)
2消風化痰,清利頭目,寬胸利膈,治心忪煩悶,頭暈欲倒,項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肢節煩痛,皮膚瘙癢,偏正頭痛,鼻齆,面目虛浮:天麻半兩,芎藭二兩。為末,煉蜜丸如芡子大。每食後嚼一丸,茶酒任下。(《昔濟方》天麻丸)
3治中風手足不遂,筋骨疼痛,行步艱難,腰膝沉重:天麻二兩,地榆一兩,沒藥三分(研),玄參、烏頭(炮製,去皮,臍)各一兩,麝香一分(研)。上六味,除麝香、沒藥細研外,同搗羅為末,與研藥拌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下,空心晚食前服。(《聖濟總錄》天麻丸)
4婦人風痺,手足不遂:天麻(切)、牛膝、附子、杜仲各二兩。上藥細銼,以生絹袋盛,用好酒一斗五升,浸經七日,每服溫飲下一小盞。(《十便良方》天麻酒)
5治風濕腳氣,筋骨疼痛,皮膚不仁:天麻(生用)五兩,麻黃(去根、節)十兩,草烏頭(炮,去皮)、藿香葉、半夏(炮黃色)、白面(炒)各五兩。上六味,搗羅為細末,滴水丸如雞頭大,丹砂為衣。每服一丸,茶酒嚼下,日三服,不拘時。(《聖濟總錄》天麻丸)
6治小兒風痰搐搦,急慢驚風,風癇:天麻曲兩(酒洗,炒),膽星三兩,殭蠶二兩(俱炒),天竺黃一兩,明雄黃五錢。俱研細,總和勻,半夏曲二兩,為末,打糊丸如彈子大。用薄荷、生薑泡濃湯,調化一丸,或二、三丸。(《本草匯言》)
7治小兒諸驚:天麻半兩,全蠍(去毒,炒)一兩,天南星(炮,去皮)半兩,白殭蠶(炒,去絲)二錢。共為細末,酒煮麵糊為丸,如天麻子大。一歲每服十丸至十五丸。荊芥湯下,此藥性溫,可以常服。(《魏氏家藏方》天麻丸)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