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出自《中國藥植圖鑒》
【拼音名】Xi Ye Da Jǐ
【英文名】thinleaf Euphorbia
【別名】打碗科、貓眼草。
【來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uphorbia esula L.var.cyparissoides Boiss.
采收和儲藏:6-8月采收全草,曬乾。
【原形態】細葉大戟 多年生草本,高25-45cm。根細長。莖直立,下部帶紫色,上部分枝,嫩枝綠色,全株含乳汁。莖生葉互生;葉片倒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2.5-4.5cm,寬3-4mm,先端鈍圓、微凹或凸頭,全緣;小傘梗先端的葉密生,線形。杯狀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排列成復傘形,傘梗4-8枝,每枝再分2-4枝小傘梗,上生1對或數對對生的苞葉;萼狀總苞先端具4腺體,呈彎月形,或兩端有短角;花單性,無花被,黃色;雄花多數和雌花1枚同生於總苞內;雄花具雄蕊1;雌花有長柄,子房3室,花柱3。蒴果3稜狀球形,表面光滑;種子卵形,灰褐色或有棕色斑點,長約2mm。花期4-7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路邊、山坡。
資源分佈:分佈於東北、江蘇、浙江、貴州、雲南等地。
【化學成份】含大戟腦(Euphol)、24-亞甲基環木波蘿烷醇(24-Methylenecycloartanol)、β-香樹脂醇(β-Amyrin)、粘霉烯醇(Glutenol)。
【性味】微苦;涼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解毒消腫。主治瘡毒腫痛。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研末或熬膏敷。
【各家論述】《中國藥植圖鑒》:葉及莖,研末或熬膏敷腫瘡。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