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草圖經》
【拼音名】Xūn Ma
【別名】尋麻(《益部方物略記》),蠍子草(《人海記》)。
【來源】
為蕁麻科植物麻葉蕁麻、狹葉蕁麻等的全草。夏、秋季采,切段曬於。
同屬植物裂葉蕁麻(分佈西南及湖北、浙江)、寬葉蕁麻(分佈華北及東北)亦同供藥用。
【原形態】
1麻葉蕁麻,又名:焮麻。
多年生草本。莖高達150厘米,有稜,生螫毛和緊貼的微柔毛。葉對生,葉片輪廓五角形,長4~12厘米,寬3.5~12厘米,3深裂或3全裂,1回裂片再羽狀深裂,兩面疏生短柔毛,下面疏生螫毛;托葉離生,狹三角形。雌雄同株或異株,同株者雄花序生於下方。花序長達12厘米,雄花序多分枝;雄花直徑約2毫米,花被片4,雄蕊引雌花花被片4深裂,花後增大,包著果實,長達2.5毫米,有短柔毛和少數螫毛,柱頭畫筆頭狀。瘦果卵形,扁,長約2毫米,灰褐色,光滑。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於山野、路邊、草原、坡地。分佈東北、華北、西北等地。
2狹葉蕁麻
多年生草本。莖高40~150厘米,四稜形,有螫毛,分枝或不分枝。葉對生,披針形或狹卵形,長4~10厘米,寬1.2~2.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邊緣有尖鋸齒,上面疏生短毛,下面沿脈上有疏生短毛;托葉分生,條形。雌雄異株,花序長達4厘米,多分枝;雄花花被片4,雄蕊4;雌花較雄花小,花被片4,在果期增大,柱頭畫筆頭狀。皮果卵形,扁,長約1毫米,光滑。
生於山坡、林邊或溝邊。分佈我國北方及東北地區。
【化學成份】麻葉蕁麻全草含多種維生素、鞣質。莖皮主要含蟻酸、丁酸及有刺激作用的酸性物質等。
【性味】
辛苦,寒,有毒。
1《綱目》:辛苦,寒,有大毒。
2《四川中藥志》:甘,微寒,有小毒。
3《新疆中草藥手冊》:苦辛,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
治風濕疼痛,產後抽風,小兒驚風,蕁麻疹。
1《益部方物略記》:善治風腫。
2《本草圖經》:療蛇毒。
3《蜀語》:紅者可治齁症。
4《綱目》:風疹初起,以此點之。
5《黔書》:可已瘋。
6《綱目拾遺》:浴風,採取煮汁洗。
7《新疆中草藥手冊》:祛風濕,解痙,和血。
8《黑龍江主要野生藥用植物的鑒別及中草藥新制劑》:治小兒麻痺,風濕,疝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燉肉。外用:搗汁塗或煎水洗。
【注意】《本草圖經》:誤服之,吐利不止。
【附方】
1治風濕性關節炎:麻葉蕁麻適量,煎湯擦洗。
2治產後抽風,小兒驚風:麻葉蕁麻少許,水煎服。
3治蕁麻疹:麻葉蕁麻鮮苗,搗汁塗擦。
4治毒蛇咬傷:麻葉蕁麻適量,搗爛敷患處。(選方出《內蒙古中草藥》)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