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葉

概述: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紫蘇 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的乾燥葉(或帶嫩枝)。夏季枝葉茂盛時采收,除去雜質,曬乾。    

別名:赤蘇葉、香蘇葉、紅蘇葉、桂蘇葉。    

藥性類別:發散風寒藥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肺、脾經。    

功能與主治:解表散寒,行氣和胃。用於風寒感冒,咳嗽嘔惡,妊娠嘔吐,魚蟹中毒。    

用法與用量:5~9g。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臨床應用:    

1.蘇葉湯(《不知醫必要》)治傷風發熱;蘇葉、防風、川芎各4.5g,陳皮3g,甘草1.8g。加生薑2片煎服。方中紫蘇解表散寒。    

2.紫蘇飲(《普濟本事方》)治子懸胎氣不和,脹滿疼痛,兼臨產驚恐,氣結連日不下:紫蘇莖葉30g,大腹子、人參、川芎、陳皮、白芍葯各15g,當歸9g,炙甘草3g。水煎服。方中紫蘇行氣和胃。    

3.紫蘇散(《普濟本事方》)治肺感風寒咳嗽:紫蘇葉、桑白皮(蜜炙)、青皮、五味子、炒杏仁、麻黃、炙甘草各等份。為末,每次6g,水煎服。方中紫蘇解表散寒。 

紫蘇葉 《中國藥典》

【拼音名】 Zǐ Sū Ye

【英文名】 FOLIUM PERILLAE

【別名】蘇葉

【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紫蘇Perilla frutescens (L.)Britt的乾燥葉(或帶嫩枝)。夏季枝葉茂盛時采收,除去雜質,曬乾。

【性狀】本品葉片多皺縮捲曲、碎破,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圓形,長4~11cm,寬2.5~9cm。先端長尖或急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具圓鋸齒。兩面紫色或上表面綠色,下表面紫色,疏生灰白色毛,下表面有多數凹點狀的腺鱗。葉柄長2~7cm,紫色或紫綠色。質脆。帶嫩枝者,枝的直徑2~5mm,紫綠色,斷面中部有髓。氣清香,味微辛。

【鑒別】

(1)本品葉的表面製片:表皮細胞中某些細胞內含有紫色素,滴加10%鹽酸溶液,立即顯紅色;或滴加 5%氫氧化鉀溶液,即顯鮮綠色,後變為黃綠色。

(2)取本品粗粉0.7g,置500ml 圓底燒瓶中,加水250ml ,混勻,連接揮發油測定器,自測定器上端加水至刻度,並溢流入燒瓶中為止,再加石油醚(60 ~90℃)1.5ml,連接回流冷凝管,加熱至沸,並保持微沸2 小時,放冷,分取石油醚層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紫蘇葉對照藥材0.7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 ,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19:1)為展開劑,展開,展距15cm,取出,晾乾,噴以二硝基苯肼試液,放置。供試品色譜中,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炮製】除去雜質及老梗;或噴淋清水、切碎,乾燥。

【性味】辛,溫。

【歸經】歸肺、脾經。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行氣和胃。用於風寒感冒,咳嗽嘔惡,妊娠嘔吐,魚蟹中毒。

【用法用量】 5~9g。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備註】(1)紫蘇葉能散表寒,發汗力較強,用於風寒表症,見惡寒、發熱、無汗等症,常配生薑同用;如表症兼有氣滯,有可與香附、陳皮等同用。紫蘇葉用於脾胃氣滯、胸悶、嘔惡,不論有無表症,均可應用,都是取其行氣寬中的作用,臨床常與藿香配伍應用。此外,本品有能行氣安胎,常配砂仁、陳皮同用,治療妊娠惡阻、胎動不安。紫蘇辛溫,能解魚蟹毒,中魚蟹毒後可用單味紫蘇煎服,或配合生薑同用。

【摘錄】《中國藥典》 

紫蘇 《全國中草藥彙編》

【拼音名】 Zǐ Sū

【別名】赤蘇、紅蘇、紅紫蘇、皺紫蘇

【來源】唇形科紫蘇屬植物紫蘇Perilla frutescens (L.)Britt.的帶枝嫩葉。9月上旬花序將長出時,割下全株,倒掛通風處陰乾備用。

【性味】辛,溫。

【功能主治】散寒解表,理氣寬中。用於風寒感冒,頭痛,咳嗽,胸腹脹滿。

【用法用量】 1~3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紫蘇葉 《*辭典》

【出處】《藥性論》

【拼音名】 Zǐ Sū Ye

【別名】蘇葉(《本草經集注》)。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皺紫蘇、尖紫蘇等的葉。在9月上旬(白露前後)枝葉茂盛花序剛長出時采收,置通風處陰乾,然後將葉子採下。

【源形態】

1皺紫蘇,又名:赤蘇(《補缺肘後方》),紫蘇(《食療本草》),紅紫蘇。

一年生草本,具特異芳香。莖直立,高30~100厘米,紫色或綠紫色,圓角四稜形,上部多分枝,具有紫色關節的長柔毛。葉對生;葉柄長2.5~7.5厘米,有紫色或白色節毛;葉片皺,卵形或圓卵形,長4~12厘米,寬2.5~10厘米,先端突尖或長尖,基部圓形或廣楔形,邊緣有鋸齒,兩面紫色,或上面綠色,下面紫色;兩面疏生柔毛,下面有細油點。總狀花序稍偏側,頂生及腋生;苞卵形,全緣;花萼鍾形,外面下部密生柔毛,先端唇形,上唇3裂,下唇2裂;花冠管狀,先端2唇形,紫色,上唇2裂,裂片方形,先端微凹,下唇3裂,二側裂片近圓形,中裂片橫橢圓形;雄蕊4,2強,生於花冠管中部;子房4裂,花柱出自子房基部,柱頭2裂。小堅果褐色,卵形,含1種子。花期6~7月。果期7~8月。

野生或栽培,分佈幾遍全國。

2尖紫蘇,又名:野生紫蘇。

形態與上種相似。全體被疏柔毛。葉長卵形,先端長尖,基部楔形,下延至葉柄,具粗圓齒,兩面均平坦,不皺,紫色而被毛。花冠紫紅色或淡紅色。小堅果褐色至淡黃色。

以上植物的根及近根老莖(蘇頭)、莖(紫蘇梗)、宿萼(紫蘇苞)、果實(紫蘇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佈】主產於江蘇、湖北、廣東、廣西、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浙江、四川等地。

【性狀】乾燥完整的葉呈卵形或圓卵形,多數皺縮捲曲,或已破碎,兩面均棕紫色,或上面灰綠色,下面棕紫色,兩面均有稀毛;先端尖,邊緣有鋸齒,基部近圓形,有柄,質薄而脆。切碎品多混有細小莖枝。莖四方形,有槽,外皮黃紫色,有時剝落,木質部黃白色,中央有白色疏鬆的髓。氣芳香,味微辛。以葉大、色紫、不碎、香氣濃、無枝梗者為佳。

【化學成分】皺紫蘇全草含揮發油約0.5%,內含紫蘇醛約55%,左旋檸檬烯20~30%及α-蒎烯少量。還含精氨酸、枯酸、矢車菊素3-(6-對香豆酰-β-D-葡萄糖甙)5-β-D-葡萄糖甙。又,葉的揮發油中含異白蘇烯酮等。尖紫蘇全草含揮發油,內含異戊基-3-夫喃甲酮、紫蘇醛、α-及β-蒎烯、d-檸檬烯、l-芳樟醇、莰烯、薄荷醇、薄荷酮、紫蘇醇、二氫紫蘇醇、丁香油酚。

【藥理作用】

1解熱作用

用紫蘇葉煎劑及浸劑2克/公斤經口給予傷寒混合菌苗發熱的家兔,有微弱的解熱作用;用朝鮮產紫蘇的浸出液,給予因溫刺而發熱的家兔,亦有較弱的解熱作用。

2抗菌作用

紫蘇葉在試管內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長。

3對血糖的影響

紫蘇油0.35毫升/公斤給予家兔口服,可使血糖上升;紫蘇油中的主要成分紫蘇醛作成肟後,口服的升血糖作用較紫蘇油更強,將此肟溶於橄欖油中皮下注射,亦有作用,但較緩慢。

【性味】 辛,溫。

1《別錄》:"味辛,溫。"

2《千金·食治》:"味辛,微溫,無毒。"

3《本草衍義》:"味微辛甘。"

【歸經】 入肺、脾經。

1《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經。"

2《本草經疏》:"入手少陰、太陰,足陽明經。"

3《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

【功能主治】

發表,散寒,理氣,和營。治感冒風寒,惡寒發熱,咳嗽,氣喘,胸腹脹滿,胎動不安。並能解魚蟹毒。

用於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兼見咳嗽或胸悶不舒者。本品能發散表寒,開宣肺氣,可與生薑同用。兼有咳嗽者,常配伍杏仁、前胡等,如杏蘇散;若兼有氣滯胸悶者,多配伍香附、陳皮等,如蘇散。用於脾胃氣滯,胸悶,嘔吐之證。本品具行氣寬中,和胃止嘔功效。偏寒者,每與藿香同用;偏熱者,可與黃連同用。偏氣滯痰結者,常與半夏、厚樸同用。又用於妊娠嘔吐,胸腹滿悶,常與陳皮、砂仁配伍,以加強其止嘔、安胎的效果。用於進食魚蟹而引起的腹痛、吐瀉,單用或配生薑,白芷煎服。

1《別錄》:"主下氣,除寒中。"

2孟詵:"除寒熱,治冷氣。"

3《日華子本草》:"補中益氣。治心腹脹滿,止霍亂轉筋,開胃下食,並(治)一切冷氣,止腳氣。"

4《本草圖經》:"通心經,益脾胃。"

5《履巉巖本草》:"止金瘡出血;療痔疾,煎湯洗之。"

6《滇南本草》:"發汗,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