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菀

概述:本品為菊科植物紫菀 Aster tataricus L. f.的乾燥根及根莖。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有節的根莖(習稱「母根」)和泥沙,編成辮狀曬乾,或直接曬乾。    

別名:青菀,紫茜,返魂草根,夜牽牛,紫菀茸,小辮兒,夾板菜,驢耳朵    

藥性類別:暫未分類     

性味與歸經:辛,苦,溫。歸肺經。    

功能與主治:潤肺下氣,消痰止咳。用於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勞嗽咳血。    

用法與用量:5~9g。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潮。    

臨床應用:    

1.門冬清肺飲(《內外傷辨惑論》)治脾胃虛弱,氣促氣弱,精神短少,衄血吐血。紫菀茸4.5g,黃芪、白芍葯、甘草各3g,人參、麥門冬各1.5g,當歸身1g,五味子3個。為粗末,分作2服,水煎,食後服。方中紫菀與諸藥配伍有溫肺下氣之功效。    

2.太平膏(《類證活人書》)治火爍肺金,氣失清化,致乾咳煩嗽,痰紅咯血,嘔血吐血,咽痛喉啞,喉痺,梅核,肺萎等。紫菀、款冬花、杏仁霜各90g,知母、川貝母、茜根、薄荷末各60g,百藥煎、粉草、海粉(飛淨)各30g,訶子、兒茶各15g。研極細末,煉白蜜和藥,不拘時噙化。方中紫菀配款冬花治氣逆咳嗽痰多,慢性氣管炎等症。    

3.紫菀湯(《傷寒保命集》)治妊娠咳嗽不止,胎不安。紫菀30g,桔梗15g,甘草、杏仁、桑白皮各7.5g,天門冬30g。上細切,每服9g。竹茹一塊,水煎,去渣,入蜜半匙,再煎2沸,溫服。方中紫菀配伍桔梗、甘草等治風寒咳嗽,支氣管炎。  

紫菀 《中國藥典》

【拼音名】 Zǐ Wǎn

【英文名】 RADIX ASTERIS

【別名】紫苑、小辮兒、夾板菜、驢耳朵菜、軟紫菀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 f.的乾燥根及根莖。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有節的根莖(習稱「母根」)和泥沙,編成辮狀曬乾,或直接曬乾。

【性狀】本品根莖呈不規則塊狀,大小不一,頂端有莖、葉的殘基,質稍硬。根莖簇生多數細根,長3~15cm,直徑0.1~0.3cm,多編成辮狀;表面紫紅色或灰紅色,有縱皺紋;質較柔韌。氣微香,味甜、微苦。

【鑒別】

(1)本品根橫切面:表皮細胞多萎縮或有時脫落,內含紫紅色色素。下皮細胞1 列,略切向延長,側壁及內壁稍厚,有的含紫紅色色素。皮層寬廣,有細胞間隙;分泌道4~6個,位於皮層內側;內皮層明顯。中柱小,木質部略呈多角形;韌皮部束位於木質部弧角間;中央通常有髓。根莖表皮有腺毛,皮層散有石細胞及厚壁細胞。根及根莖薄壁細胞含菊糖,有的含草酸鈣簇晶。

(2)取本品粉末2g,加水20ml,置60℃水浴上加熱10分鐘,趁熱濾過,放冷。取濾液2ml ,置具塞試管中,用力振搖1 分鐘,產生持久性泡沫,10分鐘內不消失。

(3)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60~90℃)30ml,加熱回流30分鐘,濾過,濾液濃縮至1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紫菀酮對照品,加氯仿製成每1ml含1mg有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二硝基苯肼試液,日光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黃色斑點。

【含量測定】

取本品粉末(過40目篩)約1g〔同時另取本品測定水分(附錄Ⅸ H 第一法)〕,精密稱定,精密加氯仿50ml,稱定重量,40℃溫浸1小時後,超聲處理1小時,取出,冷卻,再稱定重量,用氯仿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25ml,揮干,殘渣用氯仿溶解並轉移至5ml量瓶中,加氯仿至刻度,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紫菀酮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氯仿溶解,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精密吸取供試品溶液10μl、對照品溶液2μl和4μl,分別交叉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1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110℃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取出,在薄層板上覆蓋同樣大小的玻璃板,周圍用膠布固定,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薄層掃瞄法)進行掃瞄,波長:λs=390nm,λR=650nm,測量供試品吸收度積分值與對照品吸收度積分值,計算,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紫菀酮(C30H50O)不得少於0.20%。

【炮製】

紫菀:除去雜質,洗淨,稍潤,切厚片,乾燥。

蜜紫菀:取紫菀片,照蜜炙法(附錄Ⅱ D)炒至不粘手。

【性味】辛,苦,溫。

【歸經】歸肺經。

【功能主治】潤肺下氣,消痰止咳。用於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勞嗽咳血。

【用法用量】 5~9g。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潮。

【摘錄】《中國藥典》 

紫菀 《*辭典》

【出處】《本經》

【拼音名】 Zǐ Wǎn

【別名】青菀(《吳普本草》),紫蒨(《別錄》),返魂草根、夜牽牛(《斗門方》),紫菀茸(《本草述》)。

【來源】為菊科植物紫菀的根及根莖。春、秋均可採挖,除去莖葉及泥土,曬乾,或將鬚根編成小辮曬乾,商品稱為"辮紫菀"。

【源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1.5米。根莖短,簇生多數細根,外皮灰褐色。莖直立,上部分枝,表面有溝槽。根生葉叢生,開花時脫落;葉片篦狀長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20~40厘米,寬6~12厘米,先端鈍,基部漸狹,延成長翼狀的葉柄,邊緣具銳齒,兩面疏生小剛毛;莖生葉互生,幾無柄,葉片狹長橢圓形或披針形,長18~35厘米,寬5~10厘米,先端銳尖,常帶小尖頭,中部以下漸狹縮成一狹長基部。頭狀花序多數,傘房狀排列,直徑2.5~3.5厘米,有長梗,梗上密被剛毛;總苞半球形,苞片3列,長圓狀披針形,綠色微帶紫;舌狀花帶藍紫色,單性,花冠長15~18毫米,先端3淺裂,基部呈管狀,花柱1枚,柱頭2叉;管狀花黃色,長約6毫米,先端5齒裂,雄蕊5,花藥細長,聚合,包圍花柱;子房下位,柱頭2叉,瘦果扁平,一側彎曲,長3毫米,被短毛;冠毛白色或淡褐色,較瘦果長3~4倍。花期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佈】生於山地或河邊草地。分佈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等地。河北、安徽等地有栽培。主產河北、安徽等地。

【性狀】乾燥的根莖呈圓形的疙瘩頭狀,長約2~6厘米,逕約1.5~3厘米,頂端有莖基及葉柄的殘痕,底部常有一條未除淨的母根,直徑約3毫米,淡灰黃色,纖維性,質稍硬;疙瘩頭下簇生許多鬚根,根長約5~14厘米,多編成辮狀;表面紫紅色或灰紅色,有縱皺紋。質柔韌,不易折斷,斷面灰白色有紫邊。微有香氣,味甜微苦。以根長、色紫、質柔韌、去淨莖苗者為佳。

【化學成分】根含無羈萜醇、無羈萜、紫菀酮、紫菀皂甙、槲皮素,揮發油中含毛葉醇、乙酸毛葉酯、茴香醚、烴、脂肪酸、芳香族酸等。

【藥理作用】

1祛痰、鎮咳作用

麻醉兔灌服煎劑1克/公斤,有顯著祛痰作用(呼吸道分泌量測定法),作用可持續4小時以上,粗提取物口服對大鼠氣管分泌物也有明顯增加作用。對碘液注入貓右肋膜腔引起的咳嗽,灌服煎劑無效,但用氨水噴霧引起的小鼠咳嗽則有顯著效果。

2抗菌作用

體外試驗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宋內氏)、變形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及霍亂弧菌等有一定的抑製作用。

3抗癌作用

從紫菀中分離出的表無羈萜醇對艾氏腹水癌有一定抗癌作用。

【炮製】紫菀:撿去雜質,除去殘莖,洗淨,稍悶潤,切成小段曬乾。蜜紫菀:取紫菀段加煉蜜(和以適量開水)拌勻,稍悶潤,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紫菀100斤,用煉蜜25斤)

【性味】

苦,溫。

1《本經》:"味苦,溫。"

2《別錄》:"辛,無毒。"

3《藥性論》:"味苦,平。"

4《本草通玄》:"辛甘,微溫。"

【歸經】

入肺經。

1《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肺二經。"

2《本草經疏》:"入手太陰,兼入足陽明。"

【功能主治】

溫肺,下氣,消痰,止咳。治風寒咳嗽氣喘,虛勞咳吐膿血,喉痺,小便不利。

1《本經》:"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去蠱毒、痿蹶,安五藏。"

2《別錄》:"療咳唾膿血,止喘悸,五勞體虛,補不足,小兒驚癇。"

3《藥性論》:"補虛下氣,治胸脅逆氣,勞氣虛熱。"

4《唐本草》:"治氣喘,陰痿。"

5《日華子本草》:"調中及肺痿吐血,消痰止咳。"

6《本草衍義》:"益肺氣。"

7王好古:"主息賁。"

8寧原《食鑒本草》:"主肺經虛熱,開喉痺,取惡涎。"

9《本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