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方]
張仲景:半夏瀉心湯,治嘔而腸鳴,心下痞者。
半夏9克(洗) 黃芩9克 乾薑9克 人參9克 黃連3克 大棗4枚 炙甘草6克
上7味,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煮取600毫升,溫服100毫升,日3服。
--《金匱要略》卷中
段英廉:凡有損於胃氣者,皆可致嘔。余擬一治嘔吐方,每獲良效。
黨參10克 半夏10克 白芍8克 甘草5克 生地片35克 公丁香35克 大棗18枚(劈碎) 乾薑10克 知母20克 遠志10克 玄參15克 代赭石(細面)10克水煎服。
曾有一顧姓女,年二十餘,患神經性嘔吐,在北京治療半年未癒,為之疏此方,連服6劑告愈。
--《吉林省名老中醫經驗選編》
錢峻:治翻胃吐食。
黃蜆殼、田螺殼(久在泥中者)各等分,燒成白灰。每60克入白梅肉120克,搗和丸,再入砂盆內,蓋定泥固,燒存性,研極細。每服6克,人參縮砂湯下;或陳米湯亦可。
--《經驗丹方彙編》
[辨證方]
1、寒 證
繆仲淳:神效沉香丸,又名聚寶丸,治男子翻胃嘔吐,飲食不通。此是胃脘寒痰結阻,諸醫無效,屢試神驗。
真沉香6克 真麝香2.4克 血竭4.5克 郛香4.5克 縮砂仁6克 木香6克 延胡索3克 沒藥1.5克細末,糯米糊丸,如彈子大,用辰砂4.5克為衣,燒酒磨服。
--《廣筆記》卷二
陳修園:丁香煮散,治胃反嘔逆,呃噦洩瀉。
丁香37粒 建蓮肉(去心)27粒(上2味另煎去渣) 生羹7片 黃秫米半盞
水1碗半,煮熟,去姜、藥,啜粥。
--《醫學從眾錄)卷三
張璐:用陳香櫞1枚(去瓤),入生薑汁拌生附子末30克,外以姜滓,濕紙裹煨,軟透焙燥為末。每服1.5~3克,濃煎獨參湯服之,此孫兆變法也。
--《張氏醫通》卷四
梁子材:溫胃飲,治中氣虛寒,嘔吐,不思飲食。
黨參(去蘆,米炒)9克 白朮(淨) 扁豆(炒,杵) 制半夏各6克 炒陳皮2克 炒乾薑2.4克 炙草3克
水煎服。
--《不知醫必要》卷三
2、熱 證
張仲景: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竹葉6克 石膏30克 半夏9克(洗) 麥門冬9克(去心) 人參9克 甘草6克(炙) 粳米4.5克
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渣,納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200毫升,日3服。
--《傷寒論》
薛生白:濕熱症,嘔惡不止,晝夜不瘥,欲死者,肺胃不和,胃熱移肺,肺不受邪也。宜用川連0.9~1.2克,蘇葉0.6~0.9克,兩味煎湯,呷下即止。
--《濕熱病篇》
梁子材:竹茹湯,治胃熱嘔吐。
制半夏9克 干葛 竹茹各4.5克 甘草3克
加生薑3片,紅棗2枚,煎。
--《不知醫必要》卷三
3、虛 證
龔廷賢:六君子湯,治久病胃虛嘔吐。
人參(去蘆) 白朮(去蘆) 茯苓(去皮) 白芍(炒) 山藥(炒) 當歸各3克 藿香 砂仁各1.5克 蓮肉10粒 烏梅1個 半夏(薑汁炒) 陳皮各2.4克 甘草1克 炒米100粒
上銼1劑。生薑3片,棗1枚,水煎,徐徐溫服。
--《萬病回春》卷三
; 張仲景:大半夏湯,治胃反嘔吐者。
半夏9克(洗) 人參9克 白蜜9克
上3味,以水2000毫升,和蜜揚之240遍,煮藥,取500毫升,溫服200毫升,余分再服。
--《金匱要略》卷中
[食療方]
陳直:羊血方,治老人脾胃氣弱,乾嘔不能下食。(虛證)
羊血500克(鮮者,面漿作片) 蔥白1握 白面120克(擀切)
上煮血令熟,漸食之,三五服,極有驗。
--《壽親養老新書》卷一
雲川道人:柿餅飯,治反胃神方。(虛證)
柿餅切細,雜於飯內,同蒸食,不用水,亦勿以他藥雜之,久服自愈。
--《絳囊撮要》
雲川道人:反胃簡易方。(寒證)
甘蔗汁2碗,薑汁1碗,和勻溫熱,隨意飲之,每日3次,則吐自止。
--《絳囊撮要》
張錫純:薯蕷半夏粥,治胃氣上逆,沖氣上衝,以致嘔吐不止,聞藥氣則嘔吐益甚,諸藥皆不能下嚥者。(虛證)
生山藥30克(軋細) 清半夏30克
上2味,先將半夏用微溫之水淘洗數次,不使分毫有礬味,用做飯小鍋煎取清湯約兩杯半,去渣,調入山藥細末,再煎兩三沸,其粥即成。和白沙糖食之。若上焦有熱者,以柿霜代沙糖;涼者,用粥送服乾薑細末1.5克。
--《衷中參西》上冊
陳修園:黑棗丁香湯,治胃寒嘔吐。(寒證)
大黑棗7枚去核,每個內入丁香1粒煮爛,去丁香,將棗湯空心服,7服見效。
--《醫學從眾錄》卷三
李梃:人參粥,治反胃吐酸。(寒證)
用人參末、薑汁各15克,粟米10克,煮粥空心食之。
--《醫學入門》卷三
隨機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