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惟一與《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生平】

王惟一(約公元987~1067年)又名王惟德,正史未載其傳,宋代著名針灸醫家。宋仁宗時曾任太醫局翰林醫官殿中省尚藥奉御騎都尉,熟悉方藥針灸。


【佚事】

宋時,針灸學非常盛行,而那時的針灸醫書,由於輾轉傳抄,對人體全身的經絡、俞穴部位和名稱,脫簡錯訛、疏漏之處很嚴重,用以指導臨床時往往出現不應有的事故,所以針灸醫籍亟待整理。天聖初年(1023年),朝廷就把這個任務交給在醫官院任職的王惟一去完成。

王惟一精於《內經》、《難經》中的針灸理論,廣泛收集各家對針灸醫學的見識,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於宋仁宗天聖四年(公元1026年),奉敕撰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並附有《穴腧都數》一卷。《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又名《新鑄銅人針灸圖經》,簡稱《銅人經》或《銅人》。宋仁宗閱後,非常高興,又下了一道命令:「御編圖經已經完成,把它刻在石上,以便傳給後代」,於是刻有《銅人針灸圖經》的七塊石碑流傳於世。

為了使穴位固定,不致再出現錯誤混亂,同時使《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有圖有文,並與銅人一起陳列,互為補充,相得益彰,便於人們學習和研究,朝廷又命王惟一鑄造針灸腧穴銅人模型。接旨後,王惟一親自設計銅人,從塑胚、制模以至鑄造的全部過程,他都和工匠們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攻克了無數技術難關,終於在公元1027年鑄成了兩座針灸銅人。鑄成後,仁宗讚口不絕,把它當作一件精湛的藝術品,下令把一座銅人放在醫官院,讓醫生們學習參考;另一座放在宮裡供鑒賞。


【學術成就】

王惟一對針灸醫學的貢獻有三,一是撰寫《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二是鑄造針灸銅人模型,三是將《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刻於石碑上。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全書共三卷,公元1026年成書。書中共三百五十四個穴位,由於該書要作為官方標準公佈於世,故對歷代腧穴定位作了不少校勘考證。王氏在總結腧穴的基礎上,統一了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的腧穴歸經。按十二經脈聯繫起來,注有穴位名稱,繪製成圖,為銅人註解。書中詳述各個針灸穴位間的距離長短,針刺的深淺尺度,以及主治、功效等項,圖樣完整,內容豐富,經穴較多而系統,是我國古代針灸典籍中一部有重大價值的針灸學專著。

王惟一在《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中結合前人及本人的經驗,擴大了腧穴的主治功用,進一步完善了經穴主治理論,增強了腧穴的臨證作用。《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與《外台秘要》、《太平聖惠方》等較早的醫籍相比,在腧穴主治方面增加了不少新的內容。

據宋史《藝文志》記載,原書共為三卷,現早已亡佚。公元1186年,有人對此書幾經增刪後,改編成為五卷,更名為《新刊補注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如今所見即為此本。

王惟一創製銅人也是對針灸學術發展的又一大突出的貢獻。王惟一所設計的銅人,在臟腑的佈局,經絡的循行,穴位的精確等方面,不僅科學性強,而且工藝水平相當高。他選擇了精製的銅,鑄成和一般人大小相似的人體,裡面裝有銅鑄成的臟腑,軀殼表面刻有三百五十四個穴位,每個穴孔內裝滿水銀,外封黃蠟,以防水銀流出。應試者,當老師出題針刺某穴,或提問何病症該針何穴時,學生照題試針。若針得正確,一進針水銀便會流出。若針得不對,就刺不進去。後人受他的啟發,也作過不少銅人。銅人的鑄造,對我國醫學的發展,尤其對針灸學和針灸教學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故為歷代針灸學家所推崇,及至現代仍有突出的學習和研究價值。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