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甄權,隋唐年間著名針灸醫家,約生於南朝梁大同七年(公元541年),卒於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許州扶溝(今河南扶溝)人。
【佚事】
甄權因為母親常年體弱多病,所以與他弟弟甄立言一道潛心學醫,廣泛涉獵方書,並行醫濟世,經他救治的病人很多,同時他在針術與脈理方面的造詣頗深。隋開皇初(公元581年),甄權曾官至秘書省正字,後來稱病辭職,一直專心研究醫學並診治疾病直至去世。
有關他的醫事活動在《舊唐書·甄權傳》有如下記載:在唐朝的時候,魯州刺史庫狄嶔在一次練習射箭的時候扭傷了肩部,不能挽弓射擊。他找了很多有名的大夫來治療,但都不見效,最後他找到了針灸大夫甄權。甄權治病非常有意思,他所選擇的治療穴位和前幾位大夫完全一樣,但有一點特殊的要求,就是在他針刺的時候,要求庫狄嶔保持原來射箭的姿勢,結果一扎針,庫狄嶔的肩病就好了,甄權一舉成名,這個病例一直流傳到今天,而且他治療疾病多半如此例一樣效驗神速。
在孫思邈的《千金翼方》卷二十六中亦有關於甄權診病佚事的記載:一次,深州刺史成君綽患頸腫病,喉中閉塞,連續三天均水谷未進,求治於孫思邈,孫氏則將患者介紹給甄權治療,甄權用針刺其右手次指之端,過了將近一頓飯的功夫,患者的氣息即通,第二天就飲食如常。甄權從此也就名聲大振。
甄權不僅針術嫻熟、朝野聞名,還精通頤養攝生之術,深知吐故納新是健身延年的有效方法,並主張飲食清淡,可使胃氣調和,增長精氣。在他103歲那一年,也就是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親臨他家,請教有關藥性及養生方面的道理,於是他就將所著的《藥性論》呈上。唐太宗授他為「朝散大夫」,並賜他壽杖衣物。
【著作與成就】
甄氏一生著述頗多,繪有《明堂人形圖》一卷;撰有《針經鈔》三卷、《針方》、《脈訣賦》各一卷、《藥性論》四卷。可惜這些著作均已亡佚,只有部分內容可見於《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著作中,對後世有一定影響。尤其是甄氏的《明堂人形圖》在當時流傳廣泛,唐代名醫孫思邈即根據其所繪圖形重新繪製修訂為「人體經絡俞穴彩圖」,可惜也已散佚。
在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唐朝政府鑒於腧穴命名、定位的混亂現狀,命少府甄權、承務郎司馬德逸、太醫令謝季卿、太常丞甄立言等修訂「明堂」,校定經絡腧穴圖譜,對針灸經絡腧穴的名稱及定位實施全面修整與釐定。
這次主要由甄權負責的腧穴整理工作,實際上是在針灸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發起的有明確記載的腧穴整理工作,也是繼《針灸甲乙經》以後對腧穴學的又一次歷史性總結,是針灸學發展史上一件承先啟後的大事,對針灸學發展的意義相當重大。它結束了兩晉、南北朝、隋、唐初期間腧穴出現的紛雜局面,使經絡腧穴理論進一步得到了充實和發展,為啟發後人,開辦針灸教育,推廣針灸醫學都做出了卓著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