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
承淡安(公元1899-1957年),又名啟桐。江蘇江陰市人,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著名的針灸醫家、學者和教育家。
青年承淡安 承淡安故居
二、醫學事跡
(一)創辦針灸學研究社和函授班
興辦學社,弘揚針灸,開展針灸教育,是承淡安最突出的成就。當時的針灸醫學自清道光帝下令太醫院廢止針灸科之後日趨衰落,針灸醫生更是寥若晨星。承淡安鑒於此,以振興針灸醫學為己任,積極策劃培養針灸人才。1929年他於蘇州望亭創辦「中國針灸學研究社」,設立針灸函授班,廣傳薪火。這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的針灸函授機構。他親自編寫的教材《中國針灸治療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自行繪製的《人體經穴圖》,經絡腧穴清晰可辨,便於學員自學。他還創辦了最早的針灸學雜誌——《針灸雜誌》,擴大了針灸醫學在國內外的影響和推廣應用。
第一屆中國針灸學研究社實習生畢業合影 《針灸雜誌》第一期書影
(二)東渡日本交流針灸學術
針灸醫學從六世紀傳入日本後,頗受重視,一直盛行不衰,各地舉辦了多所針灸專業學校。1934年秋,承淡安東渡扶桑,考察日本針灸現狀和辦學情況。歷時8個月,他參觀了日本各地針灸學校,與針灸界人士切磋學術,相互交流。在日本他發現了國內早已亡佚的滑壽之作——《十四經發揮》古本,並將之攜帶回國後校注刊行,為弘揚中醫針灸學術,發展對外交流做出了貢獻。
(三)創辦中國針灸醫學專門學校和針灸療養院
1935年,承淡安從日本回國後,決定以中國針灸學研究社為基礎,附設學校,汲取日本辦校中有益的經驗,結合該社的具體條件,創辦了「中國針灸講習所」。1936年7月,創辦「針灸療養院」,設病房和門診治療室,為學員提供了見習和實習基地。翌年,講習所更名為「中國針灸醫學專門學校」。該校培養出一批成績優異的學員,分散全國各地,為此後針灸事業的發展,播下了種子。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承淡安避難西遷。在惡劣處境中,他不忘夙志,獨立支撐,依舊堅持行醫教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承淡安受到極大鼓舞,召集舊友積極籌備復社工作。1951年終於在蘇州恢復「中國針灸研究社」。1954年,江蘇省人民政府聘任他為江蘇省中醫學校校長。
承淡安嘔盡心血,培養後學,數十年來他的授業門生達數千人,函授學員逾萬人,遍及國內各省和港澳、東南亞、歐美地區,為中國針灸事業的振興和中國針灸走向世界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承淡安診所 承淡安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校長任命書
承淡安弟子在港澳及海外影響
三、主要著作
承淡安在教學醫療之餘從事著述,毫不懈怠。他一生撰寫論文數十篇,出版醫著12種,譯作4種,主要著作有《中國針灸治療學》、《針灸治療實驗集》、《中國針灸學》、《校注十四經發揮》、《銅人經穴圖考》、《針灸精華》、《傷寒論新注》等,為弘揚中國針灸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文獻資料。
《中國針灸治療學》是他編撰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針灸專著,成書於1928年,刊行於公元1931年。該書的主要特點就是能夠將新舊學說融會貫通,大量引進近代生理學、病理學、解剖學知識,特別是在闡述腧穴定位時,既有現代解剖部位作解釋,又有人體照片實錄,使初學者易於掌握。書中還總結了二百多種疾病的針灸治療方法,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
《中國針灸治療學》書影 《中國針灸學》書影 《校注十四經發揮》書影
四、 學術特點
(一)主張衷中參西,強調臨床實踐
承淡安認為中西醫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如何取長補短,相互充實與提高,是發展醫學的正確方向。他所著《中國針灸治療學》和《傷寒論新注》就充分體現出中西醫結合的特色,被針灸界稱為澄江學派。
(二)對針刺手法獨具見解
承淡安對針刺操作,強調練習手法要狠下功夫,認為指下功夫深厚者,下針不痛,得氣、行氣操作自如,奏效迅速。因此,在教學中他把練習指力、手法規定為學生的必修課。
(三)重視針刺補瀉手法
承淡安極重視補瀉手法,他提出了多種不同的操作方法,區分各種不同的刺激量,以適應各種不同病症。
承淡安診室治法準則
(四)對針灸器械力求革新
承淡安在30年代即應用電針灸,並試制皮內針、撳針、梅花針、艾條灸等,經臨床試用肯定療效後,才推廣應用。目前這些針灸器具在國內外已廣泛用於臨床。
隨機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