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與《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生平】

孫思邈,隋唐時代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約生於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卒於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零一歲,人稱「孫真人」。


【佚事】

孫思邈幼年時體弱多病,為了給他治病,他父母幾乎耗盡家產。稍稍長大後,他非常聰明好學,七歲開始讀書,每天能念誦千餘字,二十歲時便已經通曉諸子百家學說,時下人們都稱讚他為「聖童」。

他一生淡於名利。隋文帝時代,他被徵召為國子博士,卻稱病未去赴任。唐朝統一中國後,唐太宗李世民要授予他爵位,他也堅決不接受。此後唐高宗李治又任命他做承務郎、直尚藥局,他依然謝絕,因為他立志要當一名濟世活人的醫學家。

孫思邈「博極醫源」,深入探討《素問》、《靈樞》、《甲乙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脈經》等書,一直到白首之年。孫思邈在醫療活動中,非常注重醫學道德的修養,提出作為一名真正的醫生,必須做到「精」和「誠」。精,就是對醫術精益求精。誠,就是以誠待人。有關他的生平事跡以及診治疾病的故事史書記載較為豐富。

一針救母子二命

有一次,孫思邈在路上看到四個人抬著一口棺材往前走,殷紅的鮮血從棺材縫裡滴下地來,後面跟了一個老婆婆,哭的死去活來。孫思邈上前探問,原來是老婆婆的獨生女兒因難產折騰了兩天兩夜,孩子沒有生下來,女兒的命卻丟掉了。孫思邈看了看從棺材縫裡流出的血的顏色,問明了這女子才死了沒有幾個時辰,於是要求老婆婆把棺材打開,讓他試著救救看。棺材打開後,孫思邈見那婦人臉白得像張紙,沒有一點兒血色,他仔細摸了摸脈,感覺到還有一絲跳動。於是趕緊選好穴位,針刺起來,還用了特殊的捻針手法。不一會兒,婦人的胸部有了起伏,腹部也蠕動起來。「哇!──」隨著一聲嬰兒的啼哭聲,一個白白胖胖的娃娃生了下來,產婦也睜開了雙眼。孫思邈趕緊把隨身帶的藥拿了出來,給產婦餵了下去。不一會兒產婦便完全甦醒過來。孫思邈用一根銀針救活了母子兩條性命,人們都稱讚他是「醫神」。

孫思邈坐虎針龍的傳說

相傳唐代名醫孫思邈用串鈴撐住虎口,拔除了老虎喉中的骨刺,從此老虎成為他的坐騎。還有,他曾坐在虎背上,用針灸術治癒了灞河龍王的頑疾。龍王的病好了之後,就為人間行善,並施和風細雨。這種生動傳奇的民間傳說,寄托著人們對孫思邈的崇拜。民間流傳的孫思邈坐虎針龍的木雕,就是一件以這一民間傳說為題材創作的神龕。自古以來,許多民間醫生的家中或藥店,都會供奉這樣一個孫思邈坐虎針龍的木龕。


【著作與成就】

孫思邈取各家精華,去諸書繁蕪,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分類編次成第一部醫學巨著,取名《備急千金要方》。因為他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此書共三十卷,主要包括醫德規範、臨床須知、婦、兒,內、外各科病證及解毒、急救、食治、養性、平脈、針灸、孔穴主治、導引等內容,可謂集唐代以前醫藥學之大成,被譽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

為了彌補《千金要方》的不足,孫思邈於晚年又編成《千金翼方》三十卷。內容主要為藥物和張仲景《傷寒論》的大部分資料,對疾病的論述和針灸處方、方劑也有某些增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對後世醫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對國外也有一定影響,成書後不久,即傳到日本和朝鮮,受到國外醫學家的重視和歡迎。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