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象反映的生物信息

祖國醫學認為疾病的根本原因是機體內的陰陽平衡狀態受到破壞,因而引起氣血的變化,氣血的變化,帶來了脈象的變化。古人認為脈象可以測知病源,判斷生死,如《王符潛夫論·述赦篇》說:「凡治病者,必先知脈之虛實,氣之所結,然後為之方,故疾可愈,而壽可長也。」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序上嚴厲批評了那些不精心診脈的醫生,說他們不可能「視死別生」,只不過「窺管而已」。由此可見古人對脈診的重視程度。

診脈的方法,從《內經》三部九候法,逐漸發展到寸口診法。寸口診法,方便易行,概括性強,用簡單的方法,可以測知全身的疾病。寸口脈亦稱手太陰太淵脈,全身的動脈很多,為什麼單單用寸口脈進行診斷呢?《素問·五臟別論篇》說:「氣口(即寸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日: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人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難經·第一難》說:「十二經中皆有動脈,獨取寸門,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都是講的寸日脈為什麼能反映機體整個狀況的理論。

從現代醫學上講,脈象可以認為與心臟機能狀態、血管機能狀態、血液的質和量三個因素的共同作用,相互影響的表現,脈象不但反映了整個血液循環系統的機能狀態,同時由於循環系統受植物神經及內分泌系統所控制的。植物神經和內分泌系統的作用,往往有擴布性和全身性的影響,所以脈象也就反映了整體機體的植物神經和內分泌系統的機能狀態,因此脈象的變化對於很多種疾病的性質和發展趨勢提供了重要的指征。

血液循環系統、植物神經、內分泌它們之間的聯繫、配合主要是通過各自的信息系統完成的,因為機體內的臟腑、組織之間都有取得、使用、保持和傳遞信息的方法,在正常的情況下,各部之間的信息傳遞有足夠的可靠性,他們之間的調節、控制信息都能被相應的一方所接受,然後做出反饋。例如,信息論的研究證明,人體溫度的恆定,是靠機體的產熱與散熱平衡來實現的,當寒冷刺激時,環境溫度降低,皮膚與環境溫差增大,由輻射、對流和傳導方式進行的散熱增加,於是體溫降低,這時冷溫度感受器受低溫刺激,向體溫調節中樞發出頻率較高的脈衝,體溫調節中樞的神經元接受這些脈衝信號,同時體溫調節中樞的神經元又受腦血流溫度的影響,這樣體溫調節中樞神經元受這些感受器溫度脈衝與腦血流溫度的雙重控制,通過大腦皮層的反射作用,然後體溫調節中樞血液溫度效應器發出信號,使熱效應器多產生熱量,散熱效應器少散發熱量,而使體溫保持恆定。

人體血壓的調節,也是利用信息反饋調節,正常人的動脈血壓調節也是一種反饋調節。正常人的動脈血壓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上,是受神經系統,特別是延髓的心血管中樞控制,而體內各種感受器,如頸動脈竇和主動脈弓有壓力感受器,將動脈實際血壓信息,通過神經送回心血管中樞,當血壓過高時,壓力感受器傳人的神經脈衝增加,送回神經中樞而改變心血管中樞的興奮性,又傳送到心臟和血管的神經脈衝,使心臟收縮力和心率減低,血管舒張,因而血壓又恢復正常,目前運用反饋分析的方法,已搞清九套血壓反饋回路,各套系統,各有其不同的正常工作範圍和反應速度,相互配合,實現對血壓的控制。在神經系統中,存在著信息流,一個正常人用感受器接受外來的信息,把它變換為神經衝動,沿神經纖維把神經衝動傳遞給神經中樞,在神經中樞中,把這些信息加以處理,並發出命令,作出反應。神經系統的功能是受各種不同信息通道所制約,不同通道對應不同功能,假如與某種功能相對應的信息通道受到損害,使信息流阻塞、中斷,那麼就會出現以上疾病。由此可見,機體臟腑組織都各自有自已的一套信息系統,各信息系統彙集到中樞神經,中樞神經作出反饋,因此各個信息系統之間,都有取得、使用、保持、傳遞、反饋信息的功能,將機體的各個部分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組成為一個整體,以保持機體的穩定平衡。

中醫稱作陰陽平衡。陰陽平衡的脈象表現為「不浮不沉,不挾不慢,從容和緩,節律一致」。認為這種脈象是有「胃氣」的脈,亦稱作平脈。如果由於疾病,破壞了機體的陰陽平衡狀態,就可能出現發出信息的信息源(某個臟腑或組織)的改變,或信息通道出現異變或丟失,或相應的一方收不到正常的信息,甚至接受信息的一方受到外界的干擾破壞,信息聯繫遭到破壞。這些情況都能引起氣血的變化,而氣血的變化又帶來了脈象的變化。中醫認為疾病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機體的陰陽平衡的狀態遭到破壞,其治療的根本目的,即是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因此將病脈也可看作是一種疾病的信息。

還有信息傳輸過程中,亦可受某種因素的干擾,出現信息失真的情況,中醫臨床上亦時遇到「脈證不符」的病例,如果應用信息論的觀點去看待這些問題,就不難理解了,所以古人提出的,即脈象可以測知病源,判斷生死,很可能包含著深遠的意義,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假如脈象作為一種反映機體狀態的信息,脈法確實具備有信息方法的特點。診脈首先要掌握各種脈象的特點,即頭腦中儲存有各種脈象的信息,診脈時通過運動感受器官——指目,將獲得的病人脈象信息作用於中樞神經,指目所收到的信息同已儲存的信息分析、比較、分類、排列、選擇、判斷,然後做出反饋。

信息的質量,完全取決於原始信息的準確性與完備性。判斷,實際就是信息在頭腦中加工處理。所謂信息加工,就是把信息按某種需要進行分類、排列、選擇做出判斷。脈象寸、關、尺與臟腑定位的問題,一直是大家爭論的中心,獨取寸口的診法,是自《脈經》起通行至今的診脈方法,也是最基本的常規診法。寸關尺是診察寸口脈(橈動脈)的三個部位,用食、中、無名三指分按三部,以中指按掌後高骨處為關,關前為寸,關後為尺,左右手合為六部,每部各有其所主的臟腑,其理論根據起源於《內經》,《內經》重視寸口脈,它所說的尺診,是診尺膚,但對橈動脈確是特殊重視的。《難經》正式提出獨診寸口法,定出寸關尺三部脈,這種方法到《脈經》才正式完成。但出現一些爭論,主要是寸關尺分配臟腑問題,其中心是歷代醫家分配臟腑的方法不一致。這是其一。其二,分配臟腑的根據不明確。其分配臟腑的方法,以兩側關脈主肝膽、脾胃沒有什麼出入,主要是寸部與尺部的臟腑定位,則出人很大,有人把小腸與大腸排在寸部,這是根據「肺與大腸相表裡」、「心與小腸相表裡」的學說而來的。有人把大小腸排在尺部,這是根據《內經》中「尺主腹中」的學說而來。有人在尺部排上三焦,而又有人認為三焦沒有一定的形態,不需列入。各持己見,意見不一。

除去相互爭執以外,也有人想去解釋這些問題,但都不能令人滿意。例如,李時珍說:「兩手六部,皆肺之經脈也,特取此以候五臟六腑之氣耳,非五臟六腑所居之處也。」清代張璐說:「古人以三部分別臟腑,而左小腸之脈,或隸屬於兩寸,或隸之於兩尺,未審孰是孰非,答日,皆是也,皆非也,似是而非者也。緣經無顯論,所以擬議無憑,要之兩手三部,鹹非臟腑定位,不過假道以行諸經之氣耳。」清代吳草廬說「醫者於寸關尺,輒名之日此心脈、此肺脈、此肝脈、此脾脈、此腎脈者,非也,五臟六腑,凡十二經兩手寸關尺者,手太陰肺經之一脈也。分其部位,以候他髒之氣耳。」這些醫家都是想把諸家不同的定位方法,疑信不同的情況加以解釋。但由於沒有實踐作為根據,所以說來說去,囫固不情,不能解決問題。

對於脈學上的一些爭論問題,亦有可能使用信息論的方法予以探索。例如目前較為多數的寸關尺臟腑定位的方法是,左手心、肝、腎;右手肺、肺、命門。寸關尺臟腑定位,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因為各部的強弱,只能以同一脈做比較,這也符合中醫的整體觀念。信息論的研究證明,體內臟腑之間,通過信息聯繫在一起,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信息是臟腑組織結構之間協同有序的標記,它反映機體運動狀態,變化程度,信息是機體之中普遍聯繫的特殊形式,它與組織結構密切相關,由於橈動脈附近動脈弓的存在,構成特殊的解剖條件,因此寸關尺的臟腑定位是否與機體的組織結構有關?各個部位就是反映所主臟腑的生理、病理變化的信息部位等,都是饒有興味的研究課題。信息論的研究還證明,一個臟腑或組織中的信息量是這個臟腑或組織的組織化程度的度量,它的熵,就是它無組織程度的度量。因此信息熵可以反映該臟腑或組織的有序狀態。生命的機體不斷地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的信息交換,以維持機體的生存,當生命的機體內部新陳代謝的作用,使機體內部的有序結構遭到破壞,這時信息熵就增加,同時它又不斷地從外界接受信息,在機體內部合成高度的有序結構,使信息熵降低,因此人們可以通過測定這個熵來確定生命機體組織結構的複雜程度和有序狀態;可以判斷機體是否處於正常的穩定狀態;信息熵實際上也是機體自身信息的取得、使用、保持、傳遞的結果。在疾病的惰況下,機體受內外環境的影響,所產生的變化,脈象反應的較為靈敏,幾千年來,對於脈象的診法積累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臨床經驗。疾病的變化,在脈象上可以靈敏地得到反映,不同的疾病,出現不同的變化,當疾病好轉或惡化時,脈象都有相應的反映,從而可以對疾病的輕重程度和預後情況做出判斷。信息論的研究同樣證明,當疾病變化時,信息熵也隨之變化,疾病加重時,相應的信息熵值就增加,當疾病好轉時,相應的熵值就減少,因此它可以用於此類疾病的診斷。而脈象是否就是信息熵的特殊表現形式?若是,對脈象變化就可以做出信息變化的解釋。如浮脈主表,是因為表證有發熱,發汗時毛細血管擴張,小動脈血管也擴張,所以見浮脈。但是為什麼浮脈又可出現於裡虛證呢?表裡正相反,為什麼可以都出現浮脈呢?如果把脈象做為信息熵的特殊表現形式來認識,是否可以把浮而有力的脈象看作是表證的信息熵?而把浮而無力的脈象看作是裡虛的信息熵?其中的機理,尚需進一步研究。其他各種脈象道理亦是一樣的。

還有怪脈,亦稱絕脈,都是疾病危重階段出現的脈象,我們在臨床實際中,已經發現了這一問題的存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