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脈象之洪脈

洪脈亦是具有單因素的一個脈象,它的特點是脈體大,洪脈與細脈是相對的,洪脈大細脈小是脈象在大小方面變化的兩種表現。各具程度上的不同。

洪脈名稱的形成有一個過程,在《內經》上它如果表現在季節脈上叫做「鉤」,是夏季的季節脈,同時亦是作為代表「心脈」的脈象。例如:「夫平心脈來,纍纍如連珠,如循琅開,日心平,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日心病,死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日心死。」(《素問·平人氣象論》)「夏脈如鉤……其氣來盛去衰故日鉤。」(《素問·玉機真髒論》)《內經》其他論季節脈的經文大意亦相同。《難經·第十五難》季節脈脈文大致與《內經》同,在《內經》上對於病脈是用「大」這個名稱的,與小相比類,例如:「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素問·三部九候論》)其他在《素問》、《靈樞》二書中提到大、小二脈之處是很多的,不勝枚舉。在後世脈法中夏季的季節脈一般稱為洪不稱為鉤,用洪這個名稱取代了鉤,所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已經是脈法常識中的事和空名了,這樣將一種脈的兩種稱謂統一了起來是一個進步,洪脈的脈形最主要的說解是「來盛去衰」,這就是緣於《內經》對鉤脈的解釋的。

後世脈法將洪、大兩個脈名統稱為洪,就不用大了,見於《脈經》,這種變化亦有一個過程,《素問》、《靈樞》中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用大,只是在《素問·平人氣象論》中的六經脈象上提到「太陽脈至,洪大而長」。這是偶然用洪解釋大,或意字連用(亦可見《內經》之意,洪脈不兼長的條件),到《難經》雖然基本上與《內經》相同但稱洪的地方已經較《內經》多了。除第七難亦說:「太陽之至洪大而長」與《素問》相同以外,他如第十四難、第十七難亦提到洪大。《傷寒論》在「辨脈法」上提出大、浮、數、動、滑為陽脈,沉、澀、弱、弦、微為陰脈,但在六經辨證中用的卻是洪大(白虎湯的主要指標之一),從以上的趨勢看在《脈經》以前有逐漸重視洪這個名稱的表現,在此基礎上《脈經》定二十四脈脈名時就使用了洪而且用它取代了大,後世醫家如朱丹溪、董西園、何夢瑤、程觀泉亦明確表示洪脈即《脈經》對洪脈脈形狀的解釋是:「極大在指下(一日浮而大)。」在《脈經》中亦還有洪大連稱之文,這是沿襲的習慣,或引用以前的資料如:「洪大者,傷寒熱病。」「脈來洪大,搦榻者社崇。」《脈經》用洪取代了大鉤等,前所不同的稱謂使脈名統一這是一個進步得到後世的承認。

絕大多數脈學書使用了《脈經》的觀點方法。對洪脈的解釋除《脈經》「大」這個說法外,後人亦微了若干補充,這些或源於古籍,(主要是《內經》)或極據體會可以為洪脈的指征起到闡發的作用,例如:《千金翼方》說:「在指下而滿。」《活人書》說:「舉按滿指。」《脈訣刊誤》解釋《脈經》之說日:「極大在指下者,指下後左右四旁脈來皆盛大,滿指是言本體之形大也。」《瀕湖脈學》說:「洪脈指下極大,來盛去衰。」《四言舉要》說:「來盛去悠。」《醫學探驪》說:「其部位闊大。」《脈論要篇》說:「即大脈也,即鉤脈也。」《中醫脈學研究》說:「洪脈的脈形大,因之具有浮象,脈的波動大,也就是振幅大。」

《內經》起對洪(大、鉤)脈就有若干客觀形象的譬喻,以幫助對脈形的理解。如前文所引的「如循琅玕」等等。《脈經》以後亦有不少脈學書在這方而作了客觀化性質的譬喻和說解,除前面所引用《內經》、《難經》提到的形象描述外,如《外科精義》說:「其狀如水之洪流,波之湧起。」又說:「如洪水之波浪湧起,浮沉取之有力,其中微曲如環如鉤,故夏脈日鉤,鉤即洪也。」《瀕湖脈學》說:「洪脈來時拍拍然,去衰來盛似波瀾。」《脈語》說:「洪猶洪水之洪,脈來大而鼓也。……如江河之大,若無波濤洶湧不得謂之洪。」《診脈三十二辨》大致同《通雅脈考》說:「洪如洪水。」《脈訣匯辨》說:「狀如洪水,滔滔滿指。」《診家正眼》、《四診抉微》、《洄溪脈學》、《脈訣啟悟註釋》同《診宗三昧》說:「指下纍纍如連珠,如循琅玕,」《脈理求真》同。這是沿襲內、難之說,陳士鐸、董西園等人曾有洪脈像夏之旺氣,火脈也的說法,《脈法統宗》說:「如火之初燃,如水之波瀾。」《三指禪》說:「水面上波翻浪湧。」《醫醇剩義》說:「洪脈上湧,與洪水同,泛泛不已。」《醫悟》說:「洪則如湧如沸。」《醫述》說:「洪脈只是根腳闊大」。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主要是洪脈的波濤湧起其形壯闊滿指滔滔的形態,而古代的如琅玕,如連珠等的說法後世已基本不用了,那種形容一是由於當時叫鉤脈,鉤是古人的「帶鉤」,是金玉,起碼是以銅為之,扣處隆起很圓滑,每天要扣要解這種觸手大面突起的感覺是很熟悉的,後人一是此脈不叫鉤面叫洪了,二是對古代的帶鉤不熟悉,所以除少數醫家外都不用如珠、如鉤等形容了,至於說是像火這是概念性的,受夏季季節脈,又主心火的影響,從客觀形象的描寫上看顯然不如水之波濤貼切,所以持這種說法的人亦很少。

洪脈脈形除來盛去衰還有一個「來大去長」的說法見於不少脈學書籍,來盛去衰需要進一步解釋,而來大去長則需要予以分析澄清。來盛去衰見於《素問》,古人屬辭比事與後世每有不同,去衰是陪襯來盛,本身沒有什麼意義,用現在的話說亦就是突出來盛的意思。因為脈「波」,無論何脈去時必然是衰減的,否則無法再來下一個脈波,亦是不可想像的,因面後人的「來時雖盛去悠悠」的說解亦是很不實際的,試問脈渡下去有悠悠然的感覺需要多長時間?這個悠悠之感是可能的嘛?所以來盛去衰不過是說脈來盛大而已。至於來大去長,來大是正確的去長則是從悠悠等想法上再想像出來的。因為顯然這裡的長與長脈不同,長脈來去都長而這裡則是去長是時間相的不是空間相的,所以亦就和悠悠等說一樣不實際了,當然即是洪大的脈一般不會兼短的,但這個長不一定要特別提出來,面說「去長」則是錯說的。其他如牢、實等脈形大的脈都具有長的性質,亦包括弦緊等前人或提出長的條件,或不提出,不見得提出就有這種成分,不提出就沒有。亦像有人脈稍稍大一些,不見得就算兼洪脈,稍稍小些不見得就算兼細脈是一個道理。

對於洪脈的脈形說解,前人亦有過一些不恰當的說法,這亦是個概念上的問題,因為洪脈就是大脈,它不具備力度、浮沉、頻率及某些特殊形象的條件,否則就界限不清楚混淆不明瞭,前人書中往往在正確的提法中又加上浮、沉,浮的說法是由於脈體大在浮的位置上就觸到了,將浮列人它的指標裡就有毛病,所以有人錯誤地引用,認為「浮而有力為洪」就更錯誤,如《沈氏尊生書》等。對此董西園說:「洪,大象也,其形盛而且大,像夏之旺氣,火脈也。若以浮大有力為洪脈,則沉而盛大者,將非洪脈乎?故脈見盛大即當以洪脈論也。」丹波元簡說:「案《脈經》一說(指一日浮而大,)並孫思邈(指《千金方》)及近代何夢瑤輩,皆以浮大為洪脈,故董氏辨之,是也。」至於說沉其說則自不待言,洪可以有力可以無力,《崔氏脈訣》說:「大而力健。」《診家樞要》說:「大而實也。」《醫學入門》說:大浮滿指沉無力。顯屬不當。《洄溪脈學》說:「洪脈既大且數也。」《診家直訣》說:「數厚柔散,洪緩也。」數、散都不應當是構成洪脈的條件,至於後人再重點引用連珠則又與滑脈易於相混。

洪脈就是大脈,但後世個別脈書卻並列二脈,由於二者本無可分而勉強分之,以致依稀影響之談,穿鑿無理之說不一而足,茲將並載二脈者之內容列表如下。「細微渺也,指下尋之,往來微細如線。」《外科精義》說:「細脈之診,按之則縈縈如蜘蛛絲,而欲絕,舉之如無而似有細而微。」是細是微,混在一起了。其他涉及力度、浮沉、滑數等等的當然亦是蛇足的,例如《千金翼方》提到「遲」,崔氏《脈訣》提到「有力」,《瀕湖脈學》提到「直」、「軟」,《四言舉要》,提到「弱」,《四明心法》提到「滑」,《醫醇剩義》提到「沉」,當然還有不少的書重複以上的各種說法,重複沉的就更多,這些都是因為概念不清所造成的問題應當澄清。

《脈經》將小、細兩脈歸並為一個細脈後,後世脈學的編撰上一般的就都只列細不再列出小脈了。對此明確表示出一些看法和支持意見。例如:吳山甫說:「《脈經》首論脈形二十四種,有細而無小,今之小,其即古之細乎?」林之翰說:「《素問》謂之小,王啟玄言:如莠蓬狀其柔細也。」《醫宗余鑒》雖然列了小脈,但又註明「即細脈」,並說:「脈形細減如絲謂之小脈,即細脈也。」何夢瑤的《醫碥》亦列小脈並註明「一名細」,並說:「與大相反,一名細。」對這個問題日本人丹渡元簡在《脈學輯要》中說:「靈、素、仲景,細小互稱,至滑氏始分為二,小不大也。細、微渺也。遂以細為微,凡《脈訣》以降,細微混同者,皆不可憑也。」說明勉強將細小分為兩者不但模糊了自己的形象,同時又引起模糊細微二脈的流弊。但是儘管如此還是有部分脈書狃於成見(主要是鑒於內、難、仲景之書)還是並列細小兩脈,由於《脈經》以前的書對細小兩脈之形沒有講,亦沒有說是兩者是互稱的,所以就沒有勉強將兩種名稱一種事物分成兩種事物(亦象洪與大的問題相似),那當然是提不出有理有據的條件來的了。

總而言之,古人細、小互稱,《脈經》以後合併為細是正確的,既不必無原則的復古,更不能將它們勉強分為具有兩種性質內容的脈象。

洪、細二脈就是脈象在大小兩個方面的變化我們可以這樣示意:根據歷史文獻及對其分析考證,結合臨床實踐、實驗等經驗體會擬訂細脈的傳統指標為:

1、細脈為具有獨立意義之單因素脈象。

2、細脈就是小脈。

3、細脈的指感是脈體細小,它與洪脈(大脈)相對,由於體質病情等的不同,可以具有程度上的區別。

4、細脈的客觀形象的描述例如,如線、如絲、如發、如細流之溪水等等,可作為參考。

5、細脈亦可以與其他有關脈象或因素結合而構成其他非單因素之脈象(例如浮細無力為濡,沉細無力為弱等)。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