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脈象之長脈

長脈亦是具有單因素的一個脈象,它的特點是脈體長。長脈見於古籍亦很早,儘管早期沒有記載它的指征,但《內經》、《難經》中是屢屢提及的,說明它是一個重要常見的脈。

在《內經》提到季節脈時已見到長脈的一些端倪,例如在《索問·平人氣象論》上說:「平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日肝平,……如循長竿,日肝病……」又如《素問·玉機真髒論》:「……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日弦,……」《難經·第五難》的提法亦大致相同,當然這種說法還不能與弦脈完全分開,正式提出長脈在《內經》上亦不少,例如:「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素問·脈要精微論》)「心脈搏堅而長……肺脈搏堅而長……,肝脈搏堅而長,……胃脈搏堅而長……,脾脈搏堅而長……,腎脈搏堅而長……」(《素問,脈要精散論》)。在《難經》上有「……然牢而長者,肝也。……謂浮、沉、長、短、滑、澀也……」(《難經·第四難》)經言「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陽明之至,浮大而長;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而敦。」(《難經-第七難》)。按此文亦見於《素問,平人氣象論》但闕三陰經之文。又如:「診病若閉    不欲見人者,脈當得肝脈,弦急而長,而反得肺脈,浮短而澀者,死也。」(《難經-第十七難》)「……脈居陽部,而反陰脈見者,為陰乘陽也,脈雖時浮滑而長,此謂陰中伏陽也。」(《難經·第二十難》)

《內經》、《難經》雖然沒有正式提出長脈脈形,但一些聯繫和淪述亦給後人以啟發,因而迢迢、長竿等都為後人作為長脈脈形的解釋了,在《脈經》的二十四脈中沒長短二脈,這可能是在內、難中長與弦聯繫密切有分有合,而短又極易與澀脈相台,故爾《脈經》就沒有另立長短二脈,但揆諸實際,長短二脈還是有它們獨立意義的,故而後世脈書多數是有長短二脈的。

正式提出長短二脈並記載了它們的脈形是自《中藏經》開始的,說是「長人脈長」,這還不能算是很具體的對病脈的解釋,另外《中藏經》是宋人偽撰,亦非華佗所著,再就是偽撰《脈訣》提出:「長者陽也,指下尋之,三關如持竿之狀,舉之有餘,日長。過於本位亦日長。」除「舉之有餘」不確當以外,基本上對脈形的說解還是對的。李時珍的解釋是:「不小不大迢迢自若,如循長竿末梢為平。如引繩,如循長竿為病。」又說:「過於本位脈名長。」(《瀕湖脈學》)李時珍肯定了過於本位這個提法是很正確的。因為長脈亦和緩脈有相類似的一個特點,就是它可以是正常脈,亦可以是病脈,故爾在正常脈形的基礎上,加上過於本位是正常人出現的長脈不算病脈,且果既過於本位,力度又強則是長脈的病脈,李時珍說:「實、牢、弦、緊皆兼長。」實際這些脈不一定都有過於本位的脈形,實、牢、緊兼有弦的因素是肯定的,前人所提實、牢等脈的長是受古人弦長不甚分別的影響,因此亦認為與弦緊都兼有長了,緊確實是弦再加上一些條件所構成的。

歷代脈學書籍所說長脈脈形,雖然有簡有繁,但大多與《脈訣》、《脈學》相似。如崔氏《脈訣》說:「過於本位,相引日長。」《診家樞要》說:「長,不短也,指下有餘,過於本位。」《脈訣圖說》說:「長脈,不小不大,迢迢自若。」《醫學入門》說:「長脈過指出位外。」《太素脈秘訣》說,「過於本位,通流而長。」《脈訣匯辨》說:「長脈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長竿。」《醫碥》說:「溢出三指之外為長。」《醫燈續焰》說:「脈位有三,寸關尺也,長則透出本位,唯其透出,乃見長像。」可見長脈的特點主要是過於本位。有很多書指出過於本位這一條件就不一一列舉了。經脈本來是如繩無端的,但臨床診察時脈象又確有長、短的現象出現,對此何夢瑤在《醫碥》中曾說:「長,溢出三指之外,按扣之脈,由胸中行至大指端,非有斷截,本無長短可言。然脈體有現有不現,不現者按之止見其動於三指之內,現者見其長出於三指之外,則長短直分矣。」確實是道出了這一事實,有現有不現是由於生理、病理等原因所致,亦是征諸實際鑿然可信的。

長脈,亦有一些不準確,或帶有錯誤的說法見於歷代書籍,例如:長脈諸家多不按寸關尺分部,如要分部亦只可能是見於寸和尺,不能見於關脈,這道理與短脈是一致的。但有些書卻有關脈的長脈,《脈訣刊誤》說:「過於本位,謂或尺,或關,或寸過於一指之外,此各部之長脈。」《脈訣》說:「三關如持竿之狀。「是寸關尺連超來說當然可以,如果分開來則關沒有出現長脈之理,戴同父刊《脈訣》之誤,此處卻是《脈訣》不誤,他自己誤了其後如《古今醫統》、《診家正眼》等書亦有關脈的長脈,當然亦是不對的。

長脈的條件是惟一的,因為它是個單因素脈,有的書上提到其他條件是不對的。如《脈訣》提出:「舉有之餘」這是羼人了浮的因素。《外科精義》提出:「提之則洪大而長。」這是羼人了洪脈的因素。《脈訣指掌》、《醫經小學》提出了「流利」,這是羼人了滑脈的因素。《古今醫統》提出:「長為氣治,兼諸濡滑為平。」這是羼了濡滑二脈的內容,原於《素問·玉機真髒論》的「軟弱輕虛而滑」等說而來的,但那是說春天的季節脈不是說典型的脈,都無補於長脈的說解,而且混淆了長脈的形象。

關於長脈還有三個具體問題須要分析說明,一是長脈究竟多長的問題;一是搏指與否的問題;一是餘韻的問題。

長脈究竟應該有多長,應當說是在指下有過於本位的情況就算長脈,但後世醫家有緣《難經·第二難》中「覆溢」二脈為說的,《難經》原文為:「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何謂也?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九分而浮,過者法日太過,減者法日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一寸而沉,過者法日太過,減者法日不及,遂人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故日覆溢,是其真髒之脈;人不病而死也。」說明上魚人尺是真髒脈,長脈是正常脈或一般的病脈,從形象到性質它都是沒有這麼嚴重的,但亦許「好古」吧,有些書還引用了《難經》的說法,如《四明心訣》說:「如無病而上魚際,寸與尺等露而不陷也。」《脈理求真》說:「長則指下迢迢,上溢魚際,下通尺澤。」它們將上魚,人尺作為長脈必備條件是不適當的,但臨床上偶爾確可見到上至魚際的長脈,尤其是弦長脈,病情亦不一定像《難經》說的那麼嚴重,而下尺的問題恐無可能,因為自尺脈以下動脈血管隱伏內裡很難設想能像寸關尺那樣,直到臂彎仍然摸得很清楚,像長短、浮沉,遲數、滑澀等脈本來就都有程度上的不同,但是到一定程度就能做為定脈的根據,如六至為數,三至為遲等,長脈亦是這樣過於本位就是長脈,極個別的可以上至魚際,但不能將上魚人尺定為必具條件,那樣就會漏掉許多臨床上的長脈。何況這個條件還是不可能的。

關於長脈搏指與否的問題,後世諸家有的說是搏指有的說是不搏指,例如《通雅-脈考》說:「長如長竿,過於本位,而不搏指。」黃琳的《脈確》說:「迢迢自苫指間長,倘帶搏堅便失常。」這可能是根據《內經》所提出的「搏堅而長」為病脈(見前文引《素問.脈要精微論》)。若然,凡搏者,搏堅為病脈之長,不搏指則為正常人可見之長脈,這可供臨床分析參考。

另外,高鼓晦的《四明心法》上提出了一個長脈的餘韻的問題。說:「有往來之長,謂來有餘韻也,此脈最善。」這個說法得到一些醫家的同意和稱譽,例如何夢瑤曾說:「高鼓峰云:『有形體之長,有往來之長,有往之長謂來有餘韻也。』案高說甚善,長短本言形體,而凡脈之以神氣悠長為貴者,固可因此說而想見其狀矣。」

《脈如》亦引用了高氏之說,但無分析與新的進展。高氏餘韻之說有些「超以象外」的味道,無法用具體形象說明,但結合何氏的「神氣悠長」和「此脈最善」來看,可以說是像「琴有餘韻」、「詩有餘意」等等,是在長這個原則下的好的、理想的表現,我們知道脈來驟起驟落,甚者如彈石、如鳥啄是不好的,而起落之際有連綿之感(如《新著四言脈訣》就提到過長脈的有連綿的表現,最好的)。因而可以說形體之長是空間的,往來之長是時間的,高氏此說確是精闢。不過一般說的長脈和帶有長脈因素的復合脈如實、牢等都是指前者而非後者。根據歷史文獻及對其分析考證,結合臨床實踐實驗等經驗體會擬訂長脈的傳統指標應為:

1、長脈為具有獨立意義之單因素脈象。

2、長脈的脈形只以指下感覺的長度言,不包含其他因素,長脈與短脈及正常脈的長度感覺構成不同長度之脈度。

3、長脈只能於寸尺兩部見到,關脈不可能有長脈。

4、長脈可以是正常脈,亦可以是病脈過長(上出魚際,下及尺澤)及力度過強有失沖和(搏指)為病脈。

5、長脈的指感為寸尺兩端過於本位,迢迢自若。

6、長脈的客觀形象描寫的「長竿末梢」等原為春季季節脈的形象描繪之一,有一與弦脈相混之弊,只能供參考不能過執。

7、長脈可以與其他有關脈象組成非單因素之脈象(如實、牢等)。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