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脈分部長度

寸口脈劃分為寸關尺三部始見於《難經》,《二難》說:「……陰得是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這是說寸口脈的總長度為一寸九分,寸部長九分,尺部長一寸,寸尺之界為關。滑氏《本義》說:「關者,掌後高骨之分,寸後尺前,兩境之聞,陰陽之界限也。」寸口脈長一寸九分,其起止點在何處?《難經經釋》說;「……於寸尺之中,分其長短之位,以合陰陽之數,一寸為偶數,九分為奇數也。蓋關以下至尺澤,皆謂之尺,而診脈則止候關以下之一寸;關以上至魚際,皆謂之寸,而診脈則止候關以上之九分。故日尺內寸,寸內九分。」

《難經》僅言尺、寸兩部的長度,而沒有關部的長度。今以三指切脈,以中指候關,如何布指?關於關部的長度,歷代醫家其說不一。《難經集注》楊註:「寸關尺三位,諸家所撰多不能同,故備而論之,以顯其正。按皇甫士安脈訣,以掌後三指為三部,一指之下為六分,三部凡一寸八分。華佗脈訣云:寸尺位各八分,關位三分,合一寸九分。王叔和脈訣云:三部之位,輒相去一寸,合為三寸。諸經如此差異,則後之學者,疑惑彌深。……叔和以三寸為式,義有隱微,此乃黃帝正經之說,豈有誤也。況上古以一膚指為四寸,王叔和必取其膚指之三寸,與今之一寸九分,短長相近也。何體注《公羊傳》云:側手為膚,按指為寸。即其義也。……」楊康候引王叔和脈訣,實為高陽生所撰,非黃帝正經之說。楊亦未說清三部脈各佔總長度之多少。又丹渡氏《疏證》說:「……寸口與尺,中間相隔一分之地,謂之為關,是關為分界之義者可見矣。」清·丁履中《古本難經闡注》說:「……但言尺寸而不言關者,關居尺寸之中,而受尺寸所分之地,故不言關,而關在其中矣。」

綜上述,明確關部的長度各佔尺部與寸部的一段。那麼關部究竟多長?還應以王叔和的《脈經》為準。《脈經·分別三類境界脈候所主》說:「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其中名日寸口;從寸至尺,名日尺澤,故日尺寸:寸後尺前名日關。陽出陰入以關為界,陽出三分,陰出三分,故日三陰三陽。……」由此可見,寸口脈總長度為一寸幾分,寸部九分,關佔其中三分,實際為六分;尺部一寸,關佔其中三分,實際為七分;而關部合為六分。如是三部之長度以食指、中指、無名指切之,從臨診實踐說較為合理。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