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之單脈介紹

《脈經》:「左手寸口脈偏動,乍大乍小不齊,從寸口至關、關至尺、三部之位,處處動搖各異、不同,其人病仲夏得之此脈,桃花落而死。」

《脈訣》:「動主四體虛勞,崩中血痢。動脈根源氣主陰,三關指下礙沉沉,血山一倒經年月,志士名醫只可尋。」

《三因方》:「動為痛、為驚、為痺、為洩、為恐。」

《診家樞要》:「動為痛、為驚、為虛勞體痛、為崩脫、為洩痢。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

《瀕湖脈學》:「動脈專司痛與驚,汗因陽動熱因陰,或為洩痢拘攣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診家正眼》:「動脈主痛,亦主於驚,左寸得動,驚悸可斷,右寸得動,自汗無疑,左關若動,驚悸拘攣,右關若動,心脾疼瘕,左尺見之,亡精為病,右尺見之,龍火迅奮。」

《醫學人門》:「動脈多見關部中,或驚或痛來相攻,四肢拘攣多疼痛,虛勞血痢與崩中,陽動汗出陰發熱,形冷惡寒陽不通,若見轉豆如麻促,此是肺枯胃亦亡。」

《古今醫統》:「動為體疼勞驚崩瀉,在陽出汗,在陰發熱。」

《脈確》:「陽動出汗兮,驚痛堪憂。陰動發熱兮、血崩為重。」

《醫宗金鑒》:「動主痛熱,崩汗驚狂。」

《脈訣匯辨》:「動脈主痛,亦主於驚。左寸動者,驚悸可斷。動在左關,驚及拘攣。左尺得動,亡精失血。右寸動者,自汗無疑、動在右關,心脾疼痛。右尺得動,龍火奮迅。」

《脈訣刊誤集解》:「動者陰也,主體弱虛勞、崩中血痢為病為驚。」

《脈訣啟悟註釋》:「動脈主痛,亦主於驚、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右寸脈動,自汗喘促,左寸脈動,驚悸煩亂。左關脈動,拘攣掣痛。右關脈動,脾虛疼熱。左尺脈動,失精亡髓。右尺脈動,火迅龍飛。」

《三指禪》:「動脈陰陽搏,專司痛與驚,當關一豆轉,尺寸不分明。」

《脈如》:「動脈主病為痛、為驚、為洩利、為亡精、為失血,虛者傾搖,勝者自安。右寸得動,自汗無疑,左寸得動,驚悸可斷。左關拘攣,右關脾痛。左尺亡精,右尺火迅。是可按部位以察病也。」

《脈理求真》:「動為陰陽相搏之候。動在於陽,則有汗出為痛為驚之症;動在於陰,則有發熱失血之症。至於陽虛自汗而見動寸,陰虛發熱而見動尺,與女人動尺而雲有孕,皆不宜作熱治矣。」

《脈學闡微》:「動脈主疼痛、阻滯,驚恐時亦能見到。左寸動,驚悸、休惕不安。左關動,驚悸、攣急。左尺動,驚恐、拘攣、亡精、失血。右寸動,自汗氣促、右關動,胃痛、吐逆、右尺動,相火熾盛、亡精失血。」

動脈主病,臨證有虛實之分。實證常見邪熱、氣鬱、痺證、諸痛及驚恐,是因邪而致陰陽相搏,氣血不和,故脈動有力,指下三部纍纍如珠,兼有滑數之象。虛證常見洩利、虛勞、亡精、失血,是病久體虛,陰陽不調,氣血乖戾而見脈動無力,根據陰陽虛損情況不同,或見於關上如豆,厥厥動搖,或陽氣虛衰,陰寒內迫,脈來如麻促而律不齊,是為危象。

《脈經》載:「其人病,仲夏得之,桃花落而死。」周學海闡發其義說:「乃有如動之脈,指下散斷,圓堅有形無力,此真陽已熄,陰氣凝結,而大氣不能按續,如心脈之如循薏苡,如麻豆擊手,按之蓋躁疾,非心陽散歇而不返者乎!王叔和日:『左脈偏動,從寸至關,關至尺,處處動搖,各異不同,其病仲夏得之,是心氣不揚也。』若早為善治,桃花落,陽氣伸,當不至死矣。」

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張石頑認為:「是指人迎氣口言,然多有陰虛發熱之脈,動於尺內,陽虛自汗之脈,動於寸口者。」李中梓謂:「仲景雲陽動則汗出,分明指左寸之心,汗為心之液,右寸之肺,主皮毛而司腠理,故汗出也。又日陰動則發熱,分明指左尺晃動,為腎水不足,右尺晃動,為相火虛炎,故發熱也。」周學海謂:「陰陽以二氣言,二氣俱盛而不和,則爭而相激矣,故脈為之動也……今兩強相搏,陰侵於陽,則陽氣起而拒之,於是陽脈動而汗出矣。汗陰液也,陽氣迫而外洩也,陽侵於陰,則陰氣起而拒之,於是陰脈動而發熱矣。熱,陽氣也,陰氣逼而外越也,陰脈陽脈,尺寸浮沉皆是也。」以上三解,以李中梓所述較為貼切。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