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存最早的有關氣功的文字記述是《行氣玉珮銘》。
《行氣玉珮銘》刻於公元前380年前後(即戰國初期),它原刻在一個12面體角柱形玉珮上。原拓片可見《三代吉金文存》卷20。原為篆書,共45字,經郭沫若同志譯為今天通用的文字,即:「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去,去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引自郭沫惹《奴隸制時代》)。郭沫若同志解釋說:「這是深吁吸的一個回合。吸氣深入則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則定而固;然後呼出,如草本之萌芽,往上長,與深入時的往路相反而退進,退則絕頂。這樣天機便朝上動,地機便朝下動。順此行之則生,逆此行之則死。」
從上述的文字記載,顯然是一種有規律地調整深呼吸法,屬於氣功中靜功中的一種。可見遠在戰國初期以前人們對於導引行氣能增進健康、延長壽命已經有了較深的認識,並總結出了初步的規律。
隨機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