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是由白喉桿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刊行於20世紀初的《聖濟總錄》一百二十二卷,最早論述了這一病證(書中稱為纏喉風),其後張子和的《儒門事親》卷三,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卷四,竇漢卿的《瘡瘍經驗全書》卷一等諸多醫籍也多有論述。可見祖國醫學對白喉病的認識是很早的。
十九世紀以來,喉痧流行,死亡率很高,喉科著作達百種以上,有關白喉喉痧的就近50種。其中最早用「白喉」命名的專著是清同治三年(1864)湖南瀏陽張紹修所著的《時疫白喉捷要》。該書計l卷,卷中首論白喉證治,次載驗方,文字雖簡略,但多是經驗之談。張氏指出:白喉「乃瘟疫惡症,必須詳審外證,細察脈情,看明喉嚨內外面邊白多白少及大小厚薄,方可下藥。」書中全面分析了白喉的特點,力辯本病與其他病症的疑似,正確地提出了消風解毒引熱下行的原則。他所立的「除瘟化毒散」,「神仙活命湯」,與鄭梅澗的「養陰清肺湯」一起被列為當時通治白喉的三個主要方劑。其後,不少論述白喉的著作都在此書理論和內容的基礎上作了補充與提高,使白喉的辨證論治日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