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試試針灸

眩暈是一種常見的以患者自覺頭暈、目眩為主要表現的運動錯覺症狀,而非一個獨立的疾病。眩是眼花或眼前發黑視物模糊;暈是頭暈,即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站立不穩。二者常同時出現,故而統稱為眩暈。輕者可以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噁心、汗出,甚至昏倒等。可分為旋轉性眩暈和一般性眩暈,旋轉性眩暈多因前庭神經系統及小腦的功能障礙所致,以感到自身晃動或景物旋轉的傾倒感覺為主;一般性眩暈多由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以頭昏感覺為主,多見於西醫的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硬化、內耳迷路病(如眩暈綜合征,迷路炎)、腦性眩暈、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症等疾病。做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測血壓,心電圖,電測聽,腦誘發電位,眼震電圖及頸X線攝片,經顱多普勒等檢查可確診,有條件者可做CT、MRI檢查有助於明確診斷。

中醫學歷代文獻對眩暈論述較多,如《內經·至真要大論》記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指出眩暈多屬肝的疾病。《河間六書》認為眩暈是因風火為患,有「風火皆陽,陽多兼化,陽主平動,兩陽相搏,則為之旋轉」的論述。《丹溪心法》提出「無痰不作眩」,主張辨治眩暈當以「治痰為先」。《景岳全書》強調「無虛不作眩」,當以治虛為主,等等。中醫學認為眩暈其雖病在清竅,但與肝、脾、腎三髒功能失常關係密切,歸納起來眩暈不外乎虛實二證,虛證多由患者體質虛弱,憂思過度,心脾兩虛,氣血不能上輸於頭目;或因房事不節,腎陰耗損,不能生精補髓益腦皆可導致眩暈。實證多因情志失調,鬱怒傷肝,肝風內動;或體質太胖,濕盛生痰,風陽夾痰上擾以致眩暈。

自古以來針灸就是調治眩暈的主要方法之一,虛證眩暈可取百會、神闕、足三里、太沖、合谷。伴有不寐者加神門;有耳鳴者加聽宮。實證眩暈可選中脘、豐隆、太沖、合谷、印堂。囑患者將所選穴位部充分暴露,取舒適臥位雙眼自然閉合,全身放鬆,均勻腹式呼吸,消除過於緊張的心態。常規消毒後毫針直刺足三里、中脘各1.2寸,太沖、合谷、神門、聽宮各直刺0.8寸,均施以緩慢捻轉手法約1分鐘;毫針直刺豐隆2寸,針尖向上沿皮刺印堂0.8寸,施以大幅度提插瀉法。其中足三里穴以針感沿脛骨外側向足部方向傳導;中脘穴以針感向左下腹部方向傳導為佳。留針30分鐘並隔10分鐘加強手法1次,每日1次,15次一個療程。起針後將百會、神闕的位置及取穴方法、施術法教給患者,令患者自行在家施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方法:右手如持筆寫字狀使艾條與局部皮膚成45°角,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穴位處,點燃的艾頭與皮膚的距離約一寸左右施灸,以局部溫熱、泛紅但不致燙傷為度。每日1次,連續10次一療程。

方中百會位於巔頂,為督脈經穴,督脈又歸屬於腦,百會其深處又為腦之所在。此外,據中醫「氣街」理論,「頭氣有街」、「氣在頭者,止之於腦」(《靈樞·衛氣》)之訓和「腦為髓海」之古訓可知,百會穴與腦聯繫密切,是調節大腦功能的要穴。頭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而百會穴則為各經脈氣會聚之處。穴性屬陽,又於陽中寓陰,故能通達陰陽脈絡,連貫週身經穴,對於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現代研究證明刺激百會穴後能夠改善腦組織氧合血紅蛋白飽和度及血流量,使患者腦組織含氧及血流量明顯降低的各項指標得到改善,可升提氣血,充益髓海。神闕穴為任脈經腧穴。任脈為陰脈之海,與督脈相表裡,二者皆經過臍。此處又為衝脈循行之所,衝脈為十二經脈之海,故沖、任、督三脈「一源而三歧」,皆交匯於臍,故神闕為經絡之總樞,經氣之匯海。加之奇經八脈縱橫上下,溝通內外,所以神闕與百脈相通,內聯五臟六腑,外達四肢百骸。故神闕穴有調理臟腑,扶正祛邪,溫補脾腎,回陽救逆,調理脾胃,理腸止瀉,息風開竅,寧心安神,交通心腎,制約膀胱,溫經通絡,祛風除濕,調和氣血,調補沖任的功效。現代研究表明,刺激神闕穴會使臍部皮膚上的各種神經末梢進入活動狀態,以促進人體的神經、體液調節作用,提高免疫功能,激發抗病能力,從而改善各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尤其是能加速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營養,調整植物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從而有防病治病的作用。足三里穴位於膝關節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處,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該穴五行屬土,為土中土穴,可統治一切與脾胃有關之疾,還具有保健強體之功,自古為歷代醫家所推崇。正如古人所云:「三里有白朮之強,桂附之熱,參茸之功,硝黃之性。」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刺激足三里穴能使胃腸蠕動變得有力而規律,並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調節心律,而且對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功能還有雙向調節作用,從而提高機體防衛疾病的能力。合谷屬多氣多血之陽明經,偏於補氣、調氣;太沖屬少氣多血之厥陰經,偏於補血、調血。兩穴一陽一陰,一氣一血,一腑一髒,一升一降,上下相配、陰陽相配能夠使氣血同調、陰陽同調、臟腑同調,達到調和營衛、祛風解表、寬胸理氣、平肝息風、鎮靜安神、解痙止痛、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止痛之功能。中脘別名上紀、太倉、胃脘,屬任脈,為任脈、手太陽與少陽、足陽明之會;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穴位下正好是胃體中部,具有調理脾胃,化濕降逆(在於升降、燥濕的調理)。豐隆穴為古今醫學家所公認推崇的治療痰濕證的首選要穴,具有通經活絡、通調脾胃氣機,能使氣行津布,中土得運,濕痰自化的功效。針刺聽宮穴可以刺激鼓岬黏膜表面的血管神經叢,治療耳鳴及眩暈。神門穴為手少陰心經之輸穴、原穴,是心原氣留止之處,為養心神要穴,具有寧心安神、通經活絡、開郁散結之作用。印堂穴位於督脈之上,針刺印堂穴能通竅蘇厥,通調十二經脈之氣,使陰陽協調,氣機暢達。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