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特點 主要危害葉片。葉片病斑多從葉尖或葉緣開始,初呈半圓形褐斑,漸向下向內擴展,致葉片周緣呈褐色灼焦狀,嚴重時葉片大部分或全葉乾枯。潮濕時病部斑面出現朱紅色針頭大的小液點病徵(病菌分孢盤及分生孢子)。
病原及發病特點 病原為半知菌亞門的長圓盤孢屬〔Gloeosporium sp.〕。病菌以菌絲體和分孢盤隨病殘體遺落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分孢盤產生分生孢子借助雨水濺射或小昆蟲活動而傳播,進行初次侵染引致發病,發病後病部新產生的分孢盤又形成分生孢子,借助風雨傳播進行再次侵染。在生長季節中,再次侵染多次發生,病害得以蔓延。溫暖潮濕的天氣或低濕蔭蔽的植地環境有利於本病發生。廣州地區栽植的大葉粉葛和細葉粉葛兩個品種,耐旱而不耐澇,在雨季,如疏於排水降濕,易誘發本病。
防治方法 對葛炭疽病應採取以栽培防病為基礎、藥劑防治為輔助的綜合防治措施。具體應抓好下述環節:
1、高畦深溝,清溝排漬降濕,應整治好排灌系統,確保植株不受澇。
2、配方施肥,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避免偏施氮肥,促植株穩生穩長,提高抵抗力。
3、合理密植,做好插架引蔓及摘除側蔓工作,改善株間通透性,有助於減輕發病。
4、及時噴藥預防和控病。鑒於葛生長期長(270~300天),本病多發生於生長中後期,噴藥預防應於發病前,最遲於發現病害後就動手進行。採取前密後疏、結合天氣、病情靈活調節施藥間距和交替噴施辦法,以控制病害蔓延,消除危害。用藥參照大薯炭疽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