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蓯蓉的人工栽培技術

肉蓯蓉屬列當科瀕危種,別名大芸、寸芸、蓯蓉、查干告亞(蒙語)。肉蓯蓉是一種寄生在梭梭、紅柳根部的寄生植物,對土壤、水分要求不高,不佔用耕地,還可以恢復荒漠植被,改善生態環境和沙區農牧民的生活條件,是一項較有前景的產業。

一、生長現狀

因野生肉蓯蓉被大量採挖,其數量已急劇減少。據調查,每千株寄生植物梭梭中,僅有7株肉蓯蓉。梭梭是駱駝的優良飼料和當地群眾的燃料,因過度放牧和大量砍挖,使肉蓯蓉處於瀕危的境地。

二、形態特徵

肉蓯蓉為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莖肉質,圓柱形或稍扁,高40~160厘米,具鱗片狀葉。4~5月出土,5~6月開花,花黃色,花序穗狀,管狀鍾形;種子6~7月成熟。果褐色,蒴果,橢圓形,種子多數微小;種皮上有一層果膠質,可保持種仁水分,適於在乾旱環境生長。

三、生長習性

肉蓯蓉為寄生植物,寄生點通常有幾個不明顯的芽,無自養獨立根系,靠吸盤索取寄主的營養維持生長,在地下發育分化。前期生長遲緩,第3年後長勢加快,其中一個芽形成較大的肉質莖。採挖時如不破壞寄生點及其根部,翌年將生長出新的成年植株。肉蓯蓉種子發育條件是:一要有充足的養分和水分,二是寄主梭梭新生毛細根尖正巧延伸到肉蓯蓉中臍部,釋放某種化學激活素,刺激種胚分裂,發生寄生關係,很快發育成肉蓯蓉。肉蓯蓉喜乾旱少雨氣候,抗逆性強,耐乾旱。

四、栽培技術

1、選地與整地

選擇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排水良好、有較好土壤灌溉條件的砂土或半流沙荒漠地帶,以土壤呈中性或偏鹼性為好,結合整地施肥。

2、培育寄主

培育寄主的場所選擇天然梭梭林較為集中的荒漠地帶,撫壯寄主,澆水施肥,進行圍欄,及時做好挖苗床工作,苗床向東或南方向,一般長1~2米,寬1米左右,深50~80厘米。人工栽植梭梭用1年生梭梭健壯苗(苗高2厘米,主根長30厘米以上,根幅在30厘米以上)。我們的試驗區沿著天山北坡一帶,造林時間定為4月中旬冰雪融化後進行;株行距1.5×2米栽植,根據土壤墒情澆水,栽植成活2~3年後接種肉蓯蓉,造林地不可長期過濕。

3、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在距離梭梭植株20厘米處,挖深50~80厘米、寬1米的溝。將溝底土壤細耙整平後,人工撒沙2厘米厚,把種子點播於床上,施入腐熟牛羊糞(糞土比例1︰3),覆土30~50厘米,最上面留澆水溝或苗床坑,以便澆水,播種後保持苗床濕潤,誘導寄主根延伸至苗床上。春秋季均播種,第2年苗床內有部分肉蓯蓉寄生,少數出土生長,大部分在播種後2~4年內出土,開花結實。

4、田間管理

荒漠地帶風沙大,寄主根經常被風吹露,要注意培土,或用樹枝圍在寄主附近防風。如有條件可在肉蓯蓉5月開花時套袋或人工授粉,可大大提高肉蓯蓉結實率。

5、病蟲害防治

白粉病、根腐病和種蠅是梭梭最常見的病蟲害;白粉病7~8月發生,危害嫩枝。用25%粉銹寧4000倍液噴霧防治或Bo~10生物制劑300倍液防治。

根腐病多發生在苗期,危害梭梭根部。選排水良好的砂土種植,經常松土;發生期用50%多菌靈1000倍液灌根。

種蠅:發生在肉蓯蓉出土開花季節,危害嫩莖,鑽隧道,蛀入地下莖基部。防治方法:可用90%敵百蟲8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000倍液地上部噴霧或澆灌根部。

大沙鼠:啃食梭梭枝條和根系,用磷化鋅或大隆毒餌於洞口外誘殺。

6、采收

一般4~5月上旬採挖剛出土的肉蓯蓉作藥材,這時的肉蓯蓉質量最佳。要注意采大留小,秋季也有少量出土,應以春采為主。過時開花,中空材性大,不宜作藥材。將採挖的肉蓯蓉去掉花序或蓯蓉頭,以免消耗基部養分,晾曬於乾淨沙灘或房頂上,一個多月後由黃白變成肉質棕褐色時即成干品。

在天山北坡一帶採取自然恢復和人工種植相結合的辦法,先種梭梭,後在梭梭根部嫁接肉蓯蓉,接種肉蓯蓉完成規模40餘公頃,成活率達到80.9%,長勢良好。當年調查表明,接種的肉蓯蓉均有成活株出現,從目前的發展勢頭看,在未來的幾年將是人工種植梭梭肉蓯蓉快速發展的時期。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