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蓯蓉為少常用中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具有補腎益精、潤腸通便的功能。用於腰膝酸軟、陽痿、女子不孕、腸燥便秘等病症。
來源 為列當科植物肉蓯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c.Ma的肉質莖肉蓯蓉屬多年生寄生草本,高15~40cm。莖肉質肥厚,圓柱形,黃色,不分枝或有時從基部分出2~3枝。被多數鱗片狀葉,黃色至黃褐色,覆瓦狀排列,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在莖下部者較短且排列緊密,上部者較長排列疏鬆。穗狀花序圓柱形,長8~25cm,寬6~8cm,花多數而密集;花萼鍾形,5淺裂,裂片近圓形;花冠管狀鍾形,5淺裂,裂片近圓形,紫色,管部白色。蒴果橢圓形,2裂,種子多數。花期5~6月,果期6~7月。生於鹽鹼地、干河溝沙地,戈壁灘一帶。寄生在紅沙、鹽爪爪、著葉鹽爪、西伯利亞白刺等植物的根上。分佈於內蒙古自治區、陝西、甘肅、寧夏、新疆等地。
誤用品 過去湖南湖北、廣東等省習用的小薊實為大薊。為菊科植物大薊Cirsium iaponicum DC.的根。形狀是:為多數簇生根,呈紡錘形,略彎曲。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粗糙,具縱直或扭曲的紋理。質堅實,斷麵粉質,白色或黃白色。氣臭,味甘。
鑒別要點 肉蓯蓉與混淆品管花肉蓯蓉的區別點是:前者呈扁圓柱形,密被鱗片質柔軟肉性,斷面棕黑色,維管束成波狀排列;而混淆品則呈紡錘形、扁卵形或類扁柱形不一,體披鱗片先端多脫落,質硬體重,難折斷斷面顆粒狀,維管束點狀散在,可資區別。
名典鑒別 1漢?《神農本草經》名:「肉鬆容。味甘微溫。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生山谷。」2梁?《名醫別錄》云:「肉蓯蓉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門,五月五日采,陰乾。」3陶弘景曰:「代郡雁門屬并州,多馬處便有之,言是野馬精落地所生。生時似肉,但以作羊肉羹補虛乏極佳,亦可生啖。芮芮河南間至多。今第一出隴西,形扁廣,柔潤多花而味甘。次出北地者,形短而少花。巴東建平間亦有,而不嘉也。」4唐?蘇恭曰:「此乃論草蓯蓉也,陶未見肉者。今人所用亦草蓯蓉刮去花,代肉蓯蓉,功力稍劣。」5五代?韓保臨昇曰:「出肅州福祿縣沙中,三月、四月掘根,長尺餘,切取中央好者三四寸,繩串陰乾,八月始好,皮有松子鱗用。又有花蓯蓉四月中旬采,長五六寸至一尺以來,莖圓紫色。」6宋?蘇頌曰:「今陝西州郡多有之,然不及西羌界中來者,肉厚而力緊。舊說是野馬遺瀝所生,今西人云大木間及土塹垣中多生,乃知自有種類爾。……五月採取,恐老不堪用,故多三月采之。」7元?朱震亨曰:「河西混一之後,今方識其真形,何嘗有所謂鱗用者,蓋蓯蓉罕得,人多以金蓮根用鹽盆制而為之,又以草蓯蓉充之,用者宜審。」8明?《本草蒙筌》:「肉蓯蓉,陝西州郡俱有,馬瀝落地所生。端午采干,用先酒浸,刷去浮甲,劈除心內膜筋。又草蓯蓉,草蓯蓉崖石多產,根類初生蓮藕,《本經》一名列當,溫補略同,功力雖劣。或壓扁假充前藥,凡用者務審精詳。」9清?《本草從新》:「肉蓯蓉。長大如臂,重至斤許,有松子鱗甲者良。」
快速鑒別 1.淡大芸:肉質莖呈扁圓柱形,稍彎曲,或切成短段。長lO~30cm,直徑3~6cm。表面灰棕色或褐色,密被肥厚的肉質鱗片,呈覆瓦狀排列。質柔軟肉性,斷面棕黑色,有淡棕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波狀環紋。氣微,味甜,微苦。
2.鹽大芸:形狀似淡大芸,黑棕色,外披鹽霜,質較軟;斷面黑色,顯層紋。氣微,味鹼。銷江浙,並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