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特點 危害葉片和葉柄。葉斑近圓形至多角形,褐色至深褐色,病斑中部轉灰白色,病斑細小,橫徑多1~2毫米,嚴重時病斑密佈且連合成大小不等的斑塊,潮濕時斑面出現隱約可見的白色薄霉病徵(分孢梗及分生孢子),終致葉片變黃乾枯。葉柄上病斑近梭形,深褐色,稍凹陷,病斑繞柄擴展並融合,終致葉柄倒折。
病原及發病特點 病原為半知菌亞門的慈姑柱隔孢菌〔Ramularia sa-gittariae Bres.〕。病菌以菌絲體和分孢梗隨病殘體遺落在土中越冬,種球也可帶菌,成為翌年病害的初侵染源。發病後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又借助雨水濺射或氣流傳播侵染,在生長季節中,再次侵染頻繁。通常溫暖多雨的天氣和植株生長密茂時有利於發病。偏施過施氮肥發病重。品種間抗病性差異不詳。在近年國內推介的4個慈姑品種中,一般表現較強抗逆性和抗病性的品種,如江蘇的紫圓慈姑和廣州的白肉慈姑是否也抗本病,則有待各地進一步觀察。
防治方法
1、注意尋找抗病品種。
2、種球藥劑處理(40%三唑酮多菌靈1000倍液浸2小時)。
3、管好肥水,增強植株抗病力。配方施肥,避免偏施過施氮肥;按不同生育期需要管好水層,球莖形成和膨大期尤應注意適時換水,避免長期深灌。
4、及早噴藥預防控病。應於植株封行開始,最遲於病害始見期,連續噴施75%百菌清 70%托布津(1︰1)1 000~1 500倍液,或40%三唑酮多菌靈、或45%三唑酮福美雙可濕粉1 000倍液,或50%混殺硫、或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600~800倍液,3~4次,隔7~15天1次,交替噴施,前密後疏。注意霧點宜細,必要時加入0.1%中性洗衣粉以增加藥液粘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