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薑的病蟲害主要是姜瘟病、斑點病、根腐病、炭疽病以及姜螟、小地老虎、異形眼蕈蚊、薊馬等,而姜瘟病和姜螟是其中最重要也是危害最嚴重的2種病蟲害。
一、姜瘟病。該病又稱姜腐爛病,是生薑生產中最常見的一種毀滅性病害,也是制約生薑生產和品質的主要因素。近幾年在我縣連年重發,據筆者調查統計,該病平均發病株率為19.3%,嚴重地塊高達49.6%,個別田塊甚至絕收,每年因該病造成的產量損失高達4萬噸以上。
一、症狀識別:該病主要為害生薑莖葉和根莖,地上莖部被害呈暗紫色,內部組織變褐腐爛,只殘留纖維。絕大多數葉片先失水向葉背捲曲,葉片下垂,維管束變成褐色,後植株青枯而死;但植株直立不倒伏。少數嚴重植株葉片自下而上變成枯黃色。根莖發病初期呈水漬狀,黃褐色,後內部組織逐漸軟化腐爛,僅殘留外皮,擠壓病部可見有乳白色菌膿從維管束中溢出,拔除病株時從根莖處腐爛且散發臭味。根部被害時也呈淡黃褐色,最終全部腐爛。
二、發病規律:病原菌在根莖和土壤中越冬,一般在土中可存活2年以上,帶菌種薑是主要的初侵染源,此病土也是姜瘟病的重要侵染來源。在我縣生薑一般5月底6月初就開始發病,6月中旬田間調查時可見零星發病中心,6月底至7月上中旬為該病多發期,因為這一時期溫度高,雨水多,為病菌的擴展侵入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所以遇高溫多雨年份,往往短期內就造成該病大流行,危害嚴重。7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為該病的發病盛期,此時田間可見成片的黃褐色病株,嚴重田塊可全部死亡。
三、防治方法:姜瘟病的傳播途徑多,發病期長,防治較為困難。目前尚無理想的藥劑,因而應以農業防治措施為主,結合物理防治,輔之以藥劑防治,以切斷傳播途徑,盡可能控制病害的發生和蔓延。
1、農業防治。嚴格選用無病種姜,並實行4年以上輪作,結合精細管理,施淨肥、澆淨水,可以切斷土壤傳菌的途徑,把該病的發生降低到最低限度。
2、物理防治。對已發病的田塊,做到早發現早處理,當地農民一般把發病中心及其周圍的土壤和病株用塑料薄膜密封起來,並在四周1米範圍內用生石灰撒施消毒,可以大大降低該病的傳播和蔓延。
3、藥劑防治。可選用一些殺細菌的藥劑,如72%農用鏈黴素粉劑2000倍液或80%殺菌先鋒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0%可殺得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進行灌根防治,每叢生薑每次澆灌根250克藥液,每隔7-10天施藥一次,可以連噴3-4次。
二、姜螟。姜螟又名鑽心蟲,是一種雜食性害蟲,從生薑出苗至收穫前均能造成危害,一般年份該蟲在生薑田的危害株率為2-5%,如不注意防治可達到10%以上的危害率。
一、發生規律:姜螟主要以幼蟲取食為害,幼蟲孵出2-3天即可從距地面1-5厘米高處葉鞘與莖桿縫隙或心葉處侵入,且侵入處有明顯的鑽蛀孔洞。幼蟲鑽入後即向上鑽蛀取食,造成莖桿空心,使水分營養運輸受阻,被害葉片成薄膜狀,且殘留有糞便,葉片上有不規則的食孔,莖和葉鞘常被咬成環痕。苗期受害後上部葉片枯黃凋萎或造成莖桿折斷而下部葉片一般仍表現正常,所以田間調查時可以清楚看見上枯下青的植株即為姜螟危害。這時找出蟲口,剝掉莖桿,一般可見到正在取食的幼蟲。幼蟲體長約1-3厘米,3齡前幼蟲呈乳白色,老熟時呈淡黃色或褐色。
二、防治方法
1、人工捕捉。由於該蟲鑽蛀為害,一般藥劑的防治效果不是很好,特別是老齡幼蟲抗性較強,提倡用人工捕捉的方法,一般早晨發現田間有剛被鑽蛀危害的植株,找出蟲口,剝開莖桿即可發現幼蟲。
2、藥劑防治。該幼蟲在2齡前抗藥性最強,所以應提倡治早治小,適時進行噴藥防治。宜選用的藥劑有15%杜邦安打懸浮劑4000-5000倍液,或5%銳勁特懸浮劑3000-4000倍液,或20%一網打進乳油2000-2500倍液,對田間植株噴霧,亦可用上述藥劑注入蟲口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