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烏辨

古代本草文獻中記載首烏有「何首烏」、「赤首烏」、「白首烏」、「胡首烏」之別,考證出首烏不同姓氏之間的異同,有利於考辨用藥真偽,對臨床用藥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筆者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系統考證,認為赤首烏為正品何首烏;白首烏古今有異,臨床用藥須明;胡首烏即是何首烏。

何首烏

「何首烏」之名首見於唐元和7年(公元813年)唐·李翱所著《何首烏錄》中,書中記載一何姓之人,偶服根後白髮變黑,連生子嗣,長壽延年,因此名之何首烏,何姓之稱即源於此,後世歷代本草文獻中亦有關於首烏此種何姓由來的相關記載。何首烏在唐代就有應用,宋《開寶本草》正式收載之,《本草綱目》列於蔓草類。

何首烏的藥用價值較高,應用範圍廣,根、葉、籐都可以做藥用。

何首烏根味苦、甘,澀,性溫。首烏之用,生熟迥異。生何首烏具有解毒,消癰,潤腸通便的功效。主要用於瘰疬瘡癰,風疹瘙癢,腸燥便秘,高血脂症。制何首烏具有補肝腎,益精血,烏鬚髮,強筋骨之功。用於血虛萎黃,眩暈耳鳴,鬚髮早白,腰膝酸軟,肢體麻木,崩漏帶下,久病體虛等症。

何首烏葉,味微苦,性平。能夠解毒散結,殺蟲止癢。主要是外用搗敷或煎水洗,治療瘡瘍、瘰疬、疥癬。

何首烏籐,藥名為夜交籐,性平,味甘,微苦。入心、肝經。有養心,安神,通絡,祛風的功效,用於失眠多夢,勞傷,多汗,血虛身痛,風濕痺痛,風疹瘙癢,外治皮膚瘙癢等症。

赤首烏

首烏在古代有赤、白二種。早於《何首烏錄》中便記載:「有雌雄,雄者苗色黃白,

雌者黃赤,其生相遠,夜則苗蔓交或隱化不見。」《開寶本草》中亦曰:「有赤白二種,赤者雄,白者雌。」明·李時珍曰:「何首烏,白者入氣分,赤者入血分」。蘇頌(《圖經本草》)即謂何首烏「有赤、白二種」,並謂「春生苗,蔓延竹木牆壁間,莖紫色……結子有稜,似蕎麥而極細小,如粟粒大。根,大者如拳,各有五稜瓣,似小甜瓜」。所云與現今藥用的蓼科何首烏相符,別稱赤首烏。也就是說赤首烏的原植物為蓼科,即現在我們所說的正品何首烏。

白首烏

前者提到首烏在古代有赤、白二種。但是現代臨床上藥用的白首烏其實是一味與前者所述不同的中藥。

現代正品白首烏為蘿藦科植物牛皮消的乾燥塊根。現時各地所用白首烏多為蘿藦科牛皮消組的植物,如牛皮消、隔山消、戟葉牛皮消均有白首烏之稱。山東泰山地區以戟葉牛皮消為「白首烏」或稱「泰山何首烏」,譽為泰山四大名產藥材之一。《中華藥典》1977年版一部中收載的白首烏為戟葉牛皮消的塊根。

白首烏味甘、微苦,性平。歸肝、腎、脾、胃經。補肝腎、強筋骨、益精血、健脾消食、解毒療瘡。主要用於治療肝腎不足所致的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頭暈耳鳴,心悸失眠;或脾胃虛弱所致食慾不振,小兒疳積;產後乳汁稀少,瘡癰腫痛,毒蛇咬傷等症。

我們不能證實古代的白首烏即現代的蘿藦科牛皮消。原因如下:《何首烏錄》中最早記載了首烏有赤白之分,並且記載首烏的形態特點為:「其苗大如木稿,光澤,形如桃柳,兵葉皆偏獨單,背生不相對,有雌雄。雄者苗色黃白,雌者黃赤,其生相遠,夜則苗蔓交或隱化不見。」所云葉「生不相對」說明葉互生,非對生,又附圖:花序作穗狀;而蘿藦科牛皮消組白首烏的葉對生,且花序為聚傘、傘房狀。從此點可看出《何首烏錄》中提到的白首烏仍在蓼科植物何首烏的形態範圍之內,與蘿藦科牛皮消類的特徵不符。又所謂「雌雄」,「夜則籐交」等語,更不相符。所以古本草文獻中提到的「何首烏分赤白二種」中的白首烏並非蘿藦科牛皮消組的白首烏。

胡首烏

古代多種本草文獻中有關於胡首烏的記載。如《食物輯要》載:胡首烏,忌蔥、蒜、萊菔、一切血。《藥鏡》云:「胡首烏,豁頭面之風氣,及皮膚燥癢,消瘰散癰。扶腰膝之軟弱並筋骨酸疼,長肌明眼,生精補血,而烏髮烏須。暖胃溫脾,而除崩止漏,截痎瘧醫所不知。止腎洩。書猶未載。」

通過查閱眾多古代和現代的品種考證及藥品用名考證書籍,最終得出胡首烏為何首烏的異名之一。胡首烏之稱最早見於宋·竇材撰《扁鵲心書》中,書中記載「換骨散」方,方中首次運用了胡首烏。另外現代著作《歷代中藥炮製法匯典·古代部分》和《本草藥名匯考》中均記載了胡首烏最早見於《扁鵲心書》並為何首烏的異名。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